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安徽宿州沱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3页
Contents第13-17页
1 绪论第17-23页
   ·选题背景第17-20页
     ·重金属危害及污染来源第17-18页
     ·我国重金属水体污染现状第18页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第18-20页
     ·国家相关政策第20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技术路线第22-23页
2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方法第23-37页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第23-29页
     ·综合污染指数法第23-24页
     ·尼梅罗综合指数法第24页
     ·污染负荷指数法第24-25页
     ·地累积指数法第25页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RI)第25-26页
     ·沉积物富集系数法第26-27页
     ·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第27页
     ·次生相富集系数PEF法第27-28页
     ·水体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SQC法第28页
     ·回归过量分析(REA)法第28-29页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分析方法研究进展第29-33页
     ·元素形态分析法第29-30页
     ·剖面分析法第30页
     ·空间分布分析法第30页
     ·铅同位素示踪法第30-31页
     ·多元统计分析第31-32页
     ·各种方法的比较第32-33页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迁移特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第33-34页
     ·元素形态含量比例法第33-34页
     ·重金属元素与Sr相关系数第34页
   ·河流沉积物地球化学基线值确定方法研究进展第34-37页
     ·地球化学基线定义第34页
     ·地球化学基线的确定方法第34-37页
3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与分析第37-41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37-39页
     ·地理位置第37页
     ·宿州及沱河主要污染源第37-38页
     ·沱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以往研究概述第38-39页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39-41页
     ·采样点布设第39-40页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第40页
     ·样品测定及质量控制第40-41页
4 沱河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第41-69页
   ·沱河沉积物重金属总量分析及沿程分布特征第41-65页
     ·三角洲公园至崔园村段第41-48页
     ·沱河闸至宋桥村段第48-54页
     ·芦岭矿塌陷区段第54-58页
     ·卜桥村至沱湖段第58-64页
     ·沱河四段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对比第64-65页
   ·宿州护城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第65-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5 沱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来源分析及迁移能力第69-85页
   ·沱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第69-79页
     ·地累积指数评价第69-74页
     ·污染负荷指数法第74-76页
     ·宿州主要城市内河重金属污染评价对比第76-79页
   ·沱河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分析第79-81页
   ·沱河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迁移能力研究第81页
   ·本章小结第81-85页
6 沱河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基线探究第85-101页
   ·标准化分析方法第85-89页
   ·相对累积频率分析方法第89-94页
   ·讨论第94-100页
     ·基线值与背景值的对比第94-95页
     ·基于基线值的护城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第95页
     ·基于相对累积频率上限值沱河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分析第95-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01-105页
   ·主要结论第101-103页
   ·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作者简介第11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部软岩巷道支护围岩结构特征与控制机理
下一篇:中央空调自控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