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页 |
1 绪论 | 第8-30页 |
·金属有机骨架配合物 | 第8-10页 |
·金属有机骨架配合物的定义 | 第8页 |
·金属有机骨架配合物的拓扑学 | 第8-9页 |
·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 第9-10页 |
·金属硫酸盐配位聚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10-27页 |
·一维金属硫酸盐配位聚合物的研究 | 第10-15页 |
·二维金属硫酸盐配位聚合物的研究 | 第15-23页 |
·三维金属硫酸盐配位聚合物的研究 | 第23-27页 |
·稀土磺酸类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意义和主要成果 | 第29-30页 |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9页 |
·本课题的主要成果 | 第29-30页 |
2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30-34页 |
·实验原理 | 第30-32页 |
·实验基本原理 | 第30页 |
·方案设计及形成相应配合物的机理讨论 | 第30-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表征方法 | 第32-34页 |
3 系列稀土硫酸盐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 第34-80页 |
引言 | 第34页 |
·配合物 19 的合成 | 第34-36页 |
·Pr_2(SO_4)_3(H_2O)_8(1)的合成 | 第34-35页 |
·Nd_2(SO_4)_3(H_2O)_8(2)的合成 | 第35页 |
·Tb_2(SO_4)_3(H_2O)_8(3)的合成 | 第35页 |
·Sm_2(SO_4)_3(H_2O)_8(4)的合成 | 第35页 |
·Dy_2(SO_4)_3(H_2O)_8(5)的合成 | 第35页 |
·Gd_2(SO_4)_3(H_2O)_8(6)的合成 | 第35页 |
·Ho_2(SO_4)_3(H_2O)_8(7)的合成 | 第35-36页 |
·[EuK(SO_4)_2] (8)的合成 | 第36页 |
·[SmK(SO_4)_2] (9)的合成 | 第36页 |
·X-Ray 射线单晶结构测定 | 第36-41页 |
·催化氧化实验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60页 |
·配合物 18 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41-43页 |
·配合物 18 的 PXRD 谱图分析 | 第43-47页 |
·配合物 19 的结构描述 | 第47-54页 |
·配合物 4, 7 和 8 的热重分析 | 第54-56页 |
·配合物 18 的催化活性讨论 | 第56-57页 |
·配合物 3, 4, 5 和 8 的荧光光谱指认与归属 | 第57-60页 |
·小结 | 第60-80页 |
4 系列以 5-羟基水杨磺酸为配体的稀土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 第80-96页 |
引言 | 第80页 |
·配合物 10–13 的合成 | 第80-81页 |
·Pr(C_7H_3O_6S)(H_2O)_2(10)的合成 | 第80页 |
·[Sm(C_7H_3O_6S)(H_2O)_2]·H_2O (11)的合成 | 第80-81页 |
·[Eu(C_7H_3O_6S)(H_2O)_2] (12)的合成 | 第81页 |
·[Nd(C_7H_3O_6S)(H_2O)_2]·H_2O (13)的合成 | 第81页 |
·X-Ray 射线单晶结构测定 | 第81-8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4-95页 |
·配合物 10–13 的红外光谱 | 第84-86页 |
·配合物 10–13 的结构描述 | 第86-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附录 | 第96-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