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9页 |
·链霉菌简介 | 第13-14页 |
·链霉菌与抗生素 | 第14-15页 |
·链霉菌产抗生素合成调控基因 | 第15-18页 |
·调控基因中机制未知蛋白的研究 | 第18-20页 |
·转录调控基因的研究策略 | 第20-27页 |
·计算机预测 | 第21-22页 |
·DNA亲和层析 | 第22-23页 |
·凝胶迁移实验 | 第23-24页 |
·微阵列表达谱 | 第24-25页 |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芯片 | 第25-26页 |
·DNase I足迹实验 | 第26-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49页 |
·菌株 | 第29页 |
·质粒 | 第29-30页 |
·培养基 | 第30-32页 |
·大肠杆菌培养基 | 第30页 |
·链霉菌培养基 | 第30-32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32-35页 |
·大肠杆菌质粒DNA小量提取试剂 | 第32页 |
·Tricine-SDS-PAGE试剂 | 第32-33页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试剂 | 第33页 |
·Western blot试剂 | 第33-34页 |
·非变性蛋白纯化试剂(His标签) | 第34页 |
·蛋白透析液 | 第34页 |
·X光显影定影液 | 第34页 |
·其他试剂、酶和试剂盒 | 第34页 |
·抗生素 | 第34-35页 |
·其他试剂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49页 |
·碱裂解法提取大肠杆菌质粒 | 第35-36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和转化 | 第36-37页 |
·大肠杆菌菌种的保存 | 第37页 |
·DNA的体外操作 | 第37页 |
·链霉菌的液体培养 | 第37页 |
·链霉菌的固体培养 | 第37-38页 |
·链霉菌孢子的收集 | 第38页 |
·Tricine-SDS-PAGE | 第38页 |
·Western blot | 第38-39页 |
·非变性蛋白纯化(His标签) | 第39页 |
·切胶制备抗体 | 第39-40页 |
·R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总RNA的反转录 | 第41-42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2-43页 |
·生物素标记探针效率检测 | 第43-49页 |
第三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ed-ORF10对靶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49-58页 |
·RNA的提取 | 第49-50页 |
·总RNA中基因组DNA(gDNA)的消化和RNA的反转录 | 第50-51页 |
·总RNA中的基因组DNA的去除 | 第50-51页 |
·总RNA的反转录 | 第51页 |
·qRT-PCR引物的设计 | 第51页 |
·23S rRNA内参基因引物设计 | 第51页 |
·med-ORF12基因的引物设计 | 第51页 |
·cDNA合成效果检测 | 第51-52页 |
·qRT-PCR扩增23S rRNA和med-ORF12 | 第52-56页 |
·qRT-PCR反应 | 第53页 |
·基因的溶解曲线 | 第53-54页 |
·基因的扩增曲线 | 第54-55页 |
·med-ORF12基因相对表达量 | 第55-56页 |
·本章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med-ORF10基因的原核表达和抗体制备 | 第58-69页 |
·med-ORF10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8-61页 |
·克隆med-ORF10基因 | 第58-59页 |
·med-ORF10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 | 第59-61页 |
·初步诱导表达Med-ORF10蛋白表达 | 第61-62页 |
·大量纯化Med-ORF10蛋白 | 第62-63页 |
·Med-ORF10蛋白多聚体的检测 | 第63-64页 |
·切胶回收Med-ORF10注射新西兰大白兔 | 第64-65页 |
·注射昆明小鼠制备Med-ORF10抗体 | 第65-66页 |
·检测野生菌链霉菌和超表达菌链霉菌内Med-ORF10的表达情况 | 第66-67页 |
·本章讨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利用EMSA试验研究Med-ORF10蛋白与靶基因启动子相互作用 | 第69-74页 |
·生物素标记探针启动子P_(med-ORF12) | 第69-71页 |
·PCR克隆P_(med-ORF12) | 第70页 |
·生物素标记探针P_(med-ORF12)反应体系 | 第70页 |
·探针P_(med-ORF12)标记效率检测 | 第70-71页 |
·Med-ORF10蛋白与P_(med-ORF12)结合反应 | 第71-73页 |
·本章讨论 | 第73-7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