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相关研究文献梳理 | 第12-15页 |
(一) 村民自治研究 | 第12-14页 |
(二) 村民权利研究 | 第14-15页 |
三、核心概念 | 第15-18页 |
(一) 村民自治 | 第15-16页 |
(二) 村民权利 | 第16-17页 |
(三) 权利授予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村民自治发展历程和村民权利发展历程 | 第18-26页 |
一、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一) 1980——1988年村委会产生到村委会组织法试行前的萌芽时期 | 第18-19页 |
(二) 1988——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从试行到正式施行前的试验时期 | 第19页 |
(三) 从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正式施行后到目前的普及时期 | 第19-20页 |
二、村民权利的发展历程 | 第20-24页 |
(一) 传统时期村民权利的缺乏 | 第20-21页 |
(二) 鸦片战争后对公民权利的艰苦追求 | 第21-23页 |
(三) 村民自治产生后村民权利义务的产生和发展 | 第23-24页 |
三、村民自治发展对于村民权利授予的推动 | 第24-26页 |
(一) 村民自治的发展使村民的权利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有所充实 | 第24页 |
(二) 村民自治中村民行使权利的程序更加成熟 | 第24-25页 |
(三) 村民自治中国家权利授予和村民权利需求互动更加科学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村民自治中的村民权利及其授予 | 第26-33页 |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第26-28页 |
(一) 简介 | 第26-27页 |
(二) 权利授予后发展中的困境 | 第27页 |
(三) 村民自治发展实践中创新的推动 | 第27-28页 |
二、罢免村委会成员的权利 | 第28-29页 |
(一) 简介 | 第28页 |
(二) 权利授予后发展中的困境 | 第28页 |
(三) 村民自治发展实践中创新的推动 | 第28-29页 |
三、在村级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自治权 | 第29-31页 |
(一) 简介 | 第29-30页 |
(二) 权利授予后发展中的困境 | 第30页 |
(三) 村民自治发展实践中创新的推动 | 第30-31页 |
四、对村级事务监督权 | 第31-33页 |
(一) 简介 | 第31页 |
(二) 权利授予后发展中的困境 | 第31-32页 |
(三) 村民自治发展实践中创新的推动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村民权利授予存在的问题 | 第33-45页 |
一、城乡权利授予断裂——以农村流动人口选举权问题为例 | 第33-35页 |
(一) 农村流动人口的选举权 | 第33页 |
(二) 农村流动人口选举权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三) 农村流动人口选举权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4页 |
(四) 解决农村流动人口选举权问题的对策 | 第34-35页 |
二、权利授予的性别断裂——以"外嫁女"权利问题为例 | 第35-38页 |
(一) "外嫁女" | 第35-36页 |
(二) "外嫁女"权益受到侵害的具体表现 | 第36-37页 |
(三) "外嫁女"权益纠纷的产生原因 | 第37-38页 |
(四) 解决"外嫁女"权益问题的对策 | 第38页 |
三、权利授予主体界定——以违法违纪人员的被选举权问题为例 | 第38-41页 |
(一) 村委会候选人的选民资格 | 第39-40页 |
(二) 村委会候选人选民资格纠纷的表现 | 第40页 |
(三) 村委会候选人选民资格纠纷的产生原因 | 第40页 |
(四) 解决村委会候选人选民资格纠纷的方法 | 第40-41页 |
四、权利设置不合理——以村委会与村党委争权问题为例 | 第41-45页 |
(一) 村民自治中的两委关系 | 第41页 |
(二) 村委会和村党委矛盾的表现 | 第41-42页 |
(三) 村委会和村党委产生矛盾的原因 | 第42-43页 |
(四) 解决两委矛盾的方法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5-49页 |
一、村民权利授予的主要方式 | 第45-47页 |
(一) 直接性授权 | 第45-46页 |
(二) 间接性授权 | 第46页 |
(三) 保障性授权 | 第46-47页 |
二、村民自治进程中村民权利授予机制的特点 | 第47-49页 |
(一) 权利授予发展以政府和村民互动为推动力 | 第47-48页 |
(二) 以局部的制度创新为权利的最终确认提供经验支持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