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季节内演变和维持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9页 |
| ·大气遥相关及东亚—太平洋型研究回顾 | 第8-16页 |
| ·东亚夏季风及季节内振荡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的研究内容、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 ·前人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19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页 |
| ·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21-26页 |
| ·资料说明 | 第21页 |
| ·方法简介 | 第21-24页 |
| ·提取季节内变化分量 | 第21-22页 |
| ·单点超前滞后相关、回归及t检验 | 第22页 |
|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 | 第22-23页 |
| ·频率分析方法和滤波技术 | 第23-24页 |
| ·波作用通量的计算 | 第24页 |
| ·线性斜压模式(LBM)简介 | 第24-26页 |
| ·LBM模式概述 | 第24-25页 |
| ·LBM模式的动力学框架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的季节内演变特征 | 第26-52页 |
| ·东亚太平洋型(EAP)指数的定义及其频率特征 | 第26-30页 |
| ·东亚—太平洋型(EAP)季节内演变的回归分析 | 第30-42页 |
| ·位势高度场演变特征 | 第30-31页 |
| ·高低层涡度场演变特征 | 第31-35页 |
| ·对流和低层风场的演变特征 | 第35-39页 |
| ·季节内SST演变特征及海气相互作用 | 第39-42页 |
| ·东亚—太平洋型(EAP)季节内演变的合成分析 | 第42-51页 |
| ·资料处理及逐日的EAP指数 | 第42-46页 |
| ·EAP型30~60d模的合成分析 | 第46-49页 |
| ·EAP型10~20d模的合成分析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东亚太平洋型演变和维持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第52-70页 |
| ·亚洲夏季风环流的气候特征 | 第52-54页 |
| ·涡度方程收支诊断分析 | 第54-59页 |
| ·线性化的涡度方程 | 第54-55页 |
| ·EAP型西移、发展过程的涡度方程诊断 | 第55-57页 |
| ·EAP型维持过程的涡度方程分析 | 第57-59页 |
| ·热力学及水汽方程的诊断分析 | 第59-63页 |
| ·热力学方程收支分析 | 第59-60页 |
| ·水汽方程收支分析 | 第60-61页 |
| ·视热源与视水汽汇 | 第61-62页 |
| ·边界层水汽辐合及对流与环流相互作用 | 第62-63页 |
| ·EAP型发展、维持过程的能量转换 | 第63-69页 |
| ·扰动动能 | 第63-64页 |
| ·正压能量转换特征 | 第64-67页 |
| ·斜压能量转换特征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正/斜压基流中EAP型发展维持的数值试验 | 第70-98页 |
| ·LBM模式验证 | 第70-72页 |
| ·基本气流的分解和重建 | 第72-75页 |
| ·定常强迫的线性响应 | 第75-83页 |
| ·热带热源强迫 | 第75-80页 |
| ·热带、副热带和中高纬定常热源 | 第80-83页 |
| ·初值扰动试验 | 第83-97页 |
| ·热带菲律宾附近对流扰动 | 第84-86页 |
| ·热带中太平洋的对流扰动 | 第86-92页 |
| ·湿模式中热带中太平洋的对流初值扰动 | 第92-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98-101页 |
| ·全文总结 | 第98-99页 |
| ·讨论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