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第一章 鹿前后盘吸虫、中华歧腔吸虫及矛形歧腔吸虫及其核糖体、线粒体 DNA 序列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鹿前后盘吸虫、中华歧腔吸虫及矛形歧腔吸虫概述 | 第11-13页 |
| ·鹿前后盘吸虫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歧腔吸虫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寄生虫学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核糖体 DNA 简介及寄生虫学应用 | 第13页 |
| ·线粒体 DNA 简介及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鹿前后盘吸虫、中华歧腔吸虫、矛形歧腔吸虫 ITS 基因的遗传变异研究 | 第15-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 ·样品来源 | 第15-16页 |
|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16-17页 |
| ·试剂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 第17-18页 |
| ·虫体总 DNA 的提取 | 第18-19页 |
| ·核糖体 DNA 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片段的 PCR 扩增 | 第19-21页 |
| ·DNA 序列分析 | 第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 ·PCR 扩增结果 | 第21页 |
| ·DNA 测序结果 | 第21-22页 |
| ·序列分析结果 | 第22页 |
| ·ITS rDNA 序列系统发生树 | 第22-23页 |
| ·讨论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鹿前后盘吸虫和中华歧腔吸虫线粒体 cox1 和 nad1 基因多态性研究 | 第25-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 ·样品来源 | 第25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5页 |
| ·试剂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 第25页 |
| ·虫体总 DNA 的提取 | 第25-26页 |
| ·鹿前后盘吸虫和中华歧腔吸虫线粒体 cox1 和 nad1 部分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26-27页 |
| ·鹿前后盘吸虫、中华歧腔吸虫线粒体 cox1 和 nad1 部分基因序列测定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 第27-28页 |
| ·结果 | 第28-30页 |
| ·讨论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鹿前后盘吸虫、中华歧腔吸虫和矛形歧腔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 第31-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样品来源 | 第31-32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2页 |
| ·试剂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 第32页 |
| ·虫体总 DNA 的提取 | 第32页 |
| ·鹿前后盘吸虫、中华歧腔吸虫和矛形歧腔吸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 PCR扩增(1)长 PCR 扩增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第32-33页 |
| ·测序和序列分析 | 第33页 |
| ·结果 | 第33-38页 |
| ·长 PCR 扩增结果 | 第33-34页 |
| ·菌液 PCR 鉴定 | 第34页 |
| ·测序结果和序列分析 | 第34-38页 |
| ·讨论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作者简介 | 第47-49页 |
| 附录一 鹿前后盘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cox3→nad5) | 第49-53页 |
| 附录二 中华歧腔吸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cox3→nad5) | 第53-58页 |
| 附录三 矛形歧腔吸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cox3→nad5) | 第58-63页 |
| 附录四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