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背景及依据 | 第9-11页 |
·概念界定 | 第11-15页 |
·国内外研究回顾 | 第15-19页 |
第二章 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反思 | 第19-39页 |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 第19-24页 |
·产生——从“通俗艺术”到“大众文化” | 第19-21页 |
·发展——文化民主化和商品化出现 | 第21-22页 |
·繁荣——最流行的文化(以小说为例) | 第22-24页 |
·大众文化问题及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启示 | 第24-30页 |
·法兰克福学派的由来 | 第24-25页 |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及特征 | 第25-29页 |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启示 | 第29-30页 |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与反思 | 第30-39页 |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 | 第30-34页 |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实 | 第34-36页 |
·对我国大众文化现实之批判与反思 | 第36-38页 |
·中国大众文化应然状态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基本性质 | 第39-50页 |
·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娱乐性 | 第39-42页 |
·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娱乐的必然性 | 第39-40页 |
·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娱乐性特征 | 第40-42页 |
·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艺术性 | 第42-46页 |
·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与艺术自律 | 第43-44页 |
·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艺术特征 | 第44-46页 |
·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价值性 | 第46-50页 |
·人是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价值性的根基 | 第46-48页 |
·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价值性特征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中的作用 | 第50-64页 |
·正确价值观的思想保证 | 第50-53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理论 | 第50-52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价值观指导意义 | 第52-53页 |
·精华与糟粕的判断标准 | 第53-56页 |
·判断标准的历史性 | 第53-54页 |
·判断标准的阶级性 | 第54-55页 |
·判断标准的实践性 | 第55-56页 |
·艺术创造性的动力之源 | 第56-59页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升艺术创造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 第56-57页 |
·辩证的否定是实现艺术创造力提升的哲学路径 | 第57-58页 |
·善于吸取总结群众的智慧与实践经验是提升创造力的保证 | 第58-59页 |
·能够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 第59-64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 第59-60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60-62页 |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