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7-8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8页 |
(二) 归纳法 | 第8页 |
(三) 文本分析法 | 第8-9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第二章 小说改编电影的历史梳理 | 第10-14页 |
一. 国外小说改编电影的掠影 | 第10-11页 |
(一) 改编电影历史回顾 | 第10页 |
(二) 代表作家和作品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小说改编电影的历史回顾(1905—2004 年) | 第11-14页 |
第三章 小说改编为电影的原因 | 第14-16页 |
一. 两种艺术的共通性 | 第14-15页 |
(一) 小说与电影的创作源泉都来自生活且具有假定性 | 第14页 |
(二) 两者具有相同的美学要素 | 第14页 |
(三) 小说和电影都以人物的塑造为重点 | 第14页 |
(四) 小说与电影同属时间的艺术 | 第14页 |
(五) 小说与电影都是叙事的艺术 | 第14-15页 |
二. 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互文性 | 第15-16页 |
第四章 2005 至 2012 年小说改编华语电影的现象 | 第16-22页 |
一. 2005 至 2012 年小说改编而成的华语电影概况 | 第16-20页 |
二. 2005 至 2012 年小说改编华语电影现象分析 | 第20-21页 |
(一) 改编电影总体数量上升 | 第20页 |
(二) 改编电影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 第20页 |
(三) 小说的类别与各类别的数量 | 第20-21页 |
三. 被改编小说呈现多元化特点 | 第21-22页 |
第五章 小说类型及改编华语电影个案研究 | 第22-43页 |
一 个案选择的原因 | 第22-23页 |
(一) 小说的艺术价值 | 第22页 |
(二) 改编电影的影响力 | 第22页 |
(三) 改编过程的转换难度 | 第22-23页 |
二. 国内经典小说改编——《让子弹飞》:超越却又忠实文字的视觉影像语言 | 第23-30页 |
(一) 使役而非依赖:原著《盗官记》与改编电影《让子弹飞》 | 第23页 |
(二) 《让子弹飞》对《盗官记》的改编 | 第23-26页 |
(三) 《让子弹飞》中电影语言的创造性 | 第26-29页 |
(四) 《让子弹飞》的改编启示 | 第29-30页 |
三. 国外小说改编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电影的跨文化移植 | 第30-38页 |
(一) 对小说文本的赏析 | 第30-31页 |
(二) 忠于原著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第31-32页 |
(三) 电影改编中的文化移植 | 第32-38页 |
四. 网络小说改编作品——《失恋 33 天》:网络小说的语言魅力和影像化的语言符号 | 第38-43页 |
(一) 电影与小说的异同 | 第38-40页 |
(二) 电影中源于网络小说的语言魅力 | 第40-42页 |
(三) 电影的画面效果:文字的影像化传达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3-45页 |
一 小说选择的得与失 | 第43页 |
二 改编的启示 | 第43-45页 |
(一) 忠实原著同时遵循电影内在规律,体现导演个性 | 第43-44页 |
(二) 以细腻的电影语言外化心理描写,跨文化移植需要符合文化接受与主流价值 | 第44页 |
(三) 语言优势与文字的具象性使网络小说将成为改编的重要资源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