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南宁市生态城市建设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论第10-20页
 一、选题缘由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一)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1页
  (二)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1-12页
 三、国内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一) 国外的研究综述第12-13页
  (二) 国内的研究综述第13-15页
 四、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一) 文献综述法第15页
  (二) 分析与综合归纳法第15页
  (三) 个案研究法第15-16页
  (四) 观察法第16页
 五、主要概念的界定第16-20页
  (一) 生态文明第16-17页
  (二) 生态文明建设第17页
  (三)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第17-18页
  (四) 生态城市第18-20页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概述第20-33页
 一、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演进第20-21页
 二、生态文明理论的理论渊源第21-24页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第21-22页
  (二) 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第22-23页
  (三) 西方的生态思想第23-24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第24-29页
  (一) 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第24-28页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第28-29页
 四、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第29-33页
  (一) 生态文明理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第29-30页
  (二) 生态城市的特征体现生态文明的实质第30-31页
  (三) 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生态文明的目标第31-33页
第二章 南宁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第33-42页
 一、南宁市生态城市建设基本情况第33-36页
  (一) 南宁市及其城市生态概况第33-34页
  (二) 南宁市生态建设概况第34-36页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南宁市生态城市发展取得的成绩第36-40页
  (一) 打造“中国绿城”品牌第36-37页
  (二) 整治内河,打造“中国水城”第37-38页
  (三) 打造森林景观,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第38-39页
  (四) 节能减排,打造低碳南宁第39页
  (五) 城乡清洁工程,打造清洁南宁第39-40页
 三、建设南宁生态城市的良好基础第40-42页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南宁市生态城市建设的不足及原因分析第42-49页
 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南宁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第42-46页
  (一) 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不强第42-43页
  (二) 生态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第43页
  (三) 南宁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第43-44页
  (四) 南宁市产业结构性污染重,治理难度大第44-45页
  (五) 政府管理机制和法制建设尚未完善第45页
  (六) 自然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第45-46页
 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南宁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第46-49页
  (一) 市民层面原因分析第46-47页
  (二) 社会层面原因分析第47-48页
  (三) 政府层面原因第48-49页
第四章 加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第49-60页
 一、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第49-51页
  (一)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第49-50页
  (二) 加大生态环保宣传活动第50-51页
 二、健全资金保障体系,加大生态环保投入第51页
 三、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第51-52页
 四、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第52-54页
  (一)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第52-53页
  (二)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53-54页
  (三) 发展高新产业第54页
 五、加强管理机制建设第54-55页
 六、加强生态法制建设第55-57页
  (一) 加强生态立法,完善生态城市法律法规第55-56页
  (二) 严格执法,加强生态环保执法监督第56-57页
 七、加强城市自然资源的保护第57-58页
 八、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先进经验第58-60页
结束语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科研项目情况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薏米人工湿地基质中Cr形态分布特征及微生物量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工程机械再制造逆向物流旧件回收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