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中英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3-18页 |
·临床资料的收集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 | 第13页 |
·研究对象实验室生化检查 | 第13-14页 |
·临床相关指标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高血压的定义 | 第14页 |
·H 型高血压的定义 | 第14页 |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第14页 |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 第14页 |
·肥胖的定义 | 第14-15页 |
·吸烟的定义 | 第15页 |
·研究分组 | 第15页 |
·颈动脉超声检查 | 第15-16页 |
·仪器设备 | 第15页 |
·检查方法 | 第15-16页 |
·各项指标诊断标准 | 第16页 |
·统计分析 | 第16-18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8-28页 |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第18-19页 |
·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结果 | 第19-25页 |
·两组患者斑块检出率的比较 | 第19-20页 |
·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 50%以上检出率的比较 | 第20页 |
·两组患者 IMT 测量值的比较 | 第20-21页 |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的比较 | 第21-22页 |
·两组患者斑块位置分布的比较 | 第22-24页 |
·两组患者斑块总体位置分布的分析 | 第24页 |
·两组患者斑块回声表现的比较 | 第24-25页 |
·两组患者颈动脉 IMT、PS 与血浆 Hcy 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26页 |
·两组患者颈动脉 IMT 与血浆 Hcy 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26页 |
·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血浆 Hcy 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页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8-36页 |
·简述动脉粥样硬化 | 第28页 |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评价主要指标 | 第28-30页 |
·IMT | 第28-29页 |
·斑块 | 第29页 |
·斑块积分 | 第29-30页 |
·H 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第30-32页 |
·HHcy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第30-31页 |
·HHcy 与高血压具有协同作用 | 第31-32页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二分类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年龄 | 第33页 |
·IMT | 第33页 |
·Hcy | 第33-34页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结果分析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34-3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图 | 第4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综述 | 第48-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