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前言 | 第13-14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病害分布及症状危害 | 第14页 |
| ·病原菌研究 | 第14-15页 |
| ·病害发生规律 | 第15-16页 |
| ·病害综合防治 | 第16-17页 |
| ·细菌分类鉴定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传统病原细菌检测技术 | 第18-21页 |
| ·表观症状检测 | 第19页 |
| ·分离培养检验 | 第19-20页 |
| ·染色检验 | 第20-21页 |
| ·洗涤检验 | 第21页 |
| ·现代生物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菌检测鉴定上的应用 | 第21-24页 |
| ·免疫诊断技术 | 第21-22页 |
| ·分子杂交技术 | 第22-23页 |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23-24页 |
| ·猕猴桃溃疡病菌分子检测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RAPD分析 | 第26页 |
| ·猕猴桃溃疡病菌SCAR分子标记研究 | 第26页 |
| ·猕猴桃溃疡病的分子检测 | 第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4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 ·研究材料 | 第27-28页 |
| ·供试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27页 |
| ·猕猴桃枝条 | 第27页 |
| ·培养基 | 第27-28页 |
|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 ·实验设备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8-29页 |
|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RAPD分析 | 第29-31页 |
| ·猕猴桃溃疡病菌SCAR分子标记研究 | 第31-32页 |
|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分子检测 | 第32-33页 |
| 5 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 ·供试材料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33-34页 |
| ·猕猴桃溃疡病菌RAPD分析 | 第34-42页 |
| ·RAPD扩增条件优化 | 第34-38页 |
| ·RAPD扩增分析 | 第38-42页 |
| ·猕猴桃溃疡病菌SCAR标记转化 | 第42-46页 |
| ·RAPD特异片段克隆 | 第42-43页 |
| ·特异片段序列 | 第43页 |
| ·SCAR特异引物设计 | 第43-44页 |
| ·特异引物PCR扩增条件优化 | 第44-45页 |
| ·特异引物特异性验证 | 第45页 |
| ·特异引物灵敏度验证 | 第45-46页 |
|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分子检测 | 第46-47页 |
| ·猕猴桃枝条组织溃疡病菌检测 | 第46页 |
| ·已发表引物对溃疡病菌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7-52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7-48页 |
| ·RAPD扩增条件优化 | 第48-49页 |
|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RAPD检测 | 第49-50页 |
| ·猕猴桃溃疡病菌SCAR标记转化 | 第50-51页 |
|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分子检测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页 |
| 7 实验创新点及展望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