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研究意义第12-13页
   ·研究进展第13-16页
     ·涡度相关技术的介绍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第二章 站点概况及研究方法第16-21页
   ·研究区域第16页
   ·通量观测塔介绍以及下垫面情况分析第16页
   ·通量观测系统组成第16-19页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19-21页
第三章 通量数据资料的处理第21-27页
   ·数据质量控制第21-22页
     ·坐标轴旋转第21-22页
     ·大气密度效应校正(WPL 校正)第22页
   ·数据质量评价第22-24页
     ·数据筛选第23页
     ·夜间摩擦风速界限值确定第23-24页
   ·缺失观测数据的插补第24-26页
     ·平均日变化法(简称 MDV 法)第24-25页
     ·非线性回归法第25-26页
   ·小结第26-27页
第四章 通量贡献源区分析第27-34页
   ·FSAM 模型简介第27-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3页
     ·盛行风向对通量贡献源区的影响第29页
     ·通量贡献源区季节变化特征第29-30页
     ·主风向上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的通量贡献区分布第30-31页
     ·典型日内通量贡献区白天夜晚变化差异第31-32页
     ·奉贤观测站通量贡献源区变化与其他站点的比较第32-33页
   ·小结第33-34页
第五章 二氧化碳通量变化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第34-59页
   ·通量变化特征第34-42页
     ·气象因子季节变化特征第34-35页
     ·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特征第35-37页
     ·二氧化碳通量变化特征第37-39页
     ·水热通量变化特征第39-42页
   ·二氧化碳通量影响因子分析第42-47页
     ·光合有效辐射对二氧化碳通量的影响第42-45页
     ·夜间温度对二氧化碳通量的影响第45-47页
   ·下垫面对碳通量的影响第47-50页
     ·风向分布第48-49页
     ·二氧化碳通量分布情况第49-50页
   ·车流量变化对于碳通量观测的影响第50-56页
     ·交通数量统计第51页
     ·车流量变化特征第51-52页
     ·CO_2浓度变化特征第52-53页
     ·CO_2通量变化特征第53-55页
     ·车流量与二氧化碳通量的关系模型第55-56页
   ·奉贤观测站与其他站点二氧化碳通量比较第56-57页
   ·小结第57-59页
第六章 结论第59-61页
   ·结论第59-60页
   ·不足及未来工作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旅游生态足迹评价分析
下一篇:光化学及生物法降解磺胺甲噁唑(SMX)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