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9页 |
导论 | 第9-13页 |
第一章 太虚大师僧制建设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3-18页 |
第一节 社会客观原因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佛教自身原因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太虚大师僧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 第18-26页 |
第一节 僧制建设的理论建构 | 第18-22页 |
第二节 僧制建设的实践 | 第22-26页 |
第三章 太虚大师僧制建设的评价 | 第26-33页 |
第一节 太虚大师僧制改革的特点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太虚大师僧制改革结果的评价 | 第29-33页 |
第四章 对当今僧团建设的影响和启示 | 第33-40页 |
第一节 当代僧团制度建设前提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当代僧团制度创设 | 第35-38页 |
第三节 发挥佛教僧团的社会功能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