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铁基中温脱硫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恶臭污染的概述 | 第10-11页 |
| ·硫化氢气体的来源 | 第11-12页 |
| ·干法脱硫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克劳斯法和选择性氧化法 | 第13页 |
| ·活性炭吸附法 | 第13页 |
| ·氧化铁法 | 第13-14页 |
| ·氧化锌法 | 第14页 |
| ·锰矿法 | 第14-15页 |
| ·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剂 | 第15-17页 |
| ·铁酸锌脱硫剂 | 第15页 |
| ·铁锰锌系脱硫剂 | 第15-16页 |
| ·钛酸锌脱硫剂 | 第16页 |
| ·铜锰脱硫剂 | 第16-17页 |
| ·锌锰系脱硫剂 | 第17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7-2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手段 | 第20-2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实验药品 | 第20-21页 |
|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 ·脱硫剂的物理性能及表征 | 第21-23页 |
| ·脱硫剂的产率 | 第21页 |
| ·脱硫剂的密度 | 第21-22页 |
| ·X 射线衍射仪(XRD) | 第22页 |
| ·差热-热重(DTA-TG) | 第22页 |
|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 第22-23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3页 |
| ·脱硫剂的活性测试 | 第23-24页 |
| 第3章 脱硫剂的载体、活性组分前驱物及助剂的选择 | 第24-32页 |
| ·载体的选择 | 第24-27页 |
| ·粉煤灰的成分分析 | 第24页 |
| ·粉煤灰的 XRD 和 SEM 分析 | 第24-27页 |
| ·活性组分前驱物的筛选 | 第27-28页 |
| ·活性组分的 XRD 分析 | 第27-28页 |
| ·活性组分的脱硫性能评价 | 第28页 |
| ·活性组分助剂的选择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4章 脱硫剂的制备及硫化 | 第32-56页 |
| ·熔融法制备脱硫剂 | 第32-40页 |
| ·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 ·载体添加量对脱硫剂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 ·La/Fe 不同配比对脱硫剂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 ·加热温度对脱硫剂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优化实验设计 | 第35-40页 |
| ·共沉淀法制备脱硫剂 | 第40-50页 |
| ·制备方法 | 第40页 |
| ·焙烧温度的确定 | 第40页 |
| ·载体添加量对脱硫剂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 ·La/Fe 不同摩尔配比对脱硫剂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焙烧温度对脱硫剂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 ·脱硫剂的焙烧时间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优化实验设计 | 第45-50页 |
| ·两种制备方法的脱硫剂的性能评价及表征 | 第50-51页 |
| ·硫化条件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 ·硫化温度对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空速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 第5章 脱硫剂的表征及再生 | 第56-60页 |
| ·脱硫剂的物理化学表征 | 第56-58页 |
| ·脱硫剂产率、密度、比表面积分析 | 第56页 |
| ·脱硫剂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56-57页 |
| ·脱硫剂的扫描电镜图像分析 | 第57-58页 |
| ·再生硫容及累计硫容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