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周边环境公共空间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关于高校校园规划与设计 | 第13页 |
·关于城市公共空间 | 第13-14页 |
·关于高校周边环境 | 第14-15页 |
·关于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心理学 | 第15页 |
·发展动态 | 第15-17页 |
第2章 高校边缘空间形态分析 | 第17-24页 |
·全封闭形态 | 第17-19页 |
·全封闭形态隔绝和突变 | 第17-18页 |
·围合形式 | 第18-19页 |
·半通透形态 | 第19-22页 |
·半通透形态的半开敞性和连续性 | 第19-20页 |
·围合形式 | 第20-22页 |
·围栏 | 第20页 |
·护校河 | 第20-21页 |
·绿篱 | 第21-22页 |
·融合形态 | 第22-24页 |
·融合形态的全开放性和整体性 | 第22页 |
·边缘形式 | 第22-24页 |
第3章 高校入口空间解析 | 第24-33页 |
·界定入口空间 | 第24页 |
·高校入口空间的基本功能及特性 | 第24-25页 |
·高校入口空间的分析 | 第25-33页 |
·入口模式的多样性 | 第25-27页 |
·校门 | 第27-31页 |
·校门形式 | 第27-28页 |
·当代高校大门建设常见的误区 | 第28-30页 |
·世界著名大学校门 | 第30-31页 |
·校前广场 | 第31-33页 |
·校前广场的作用 | 第31页 |
·校前广场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第4章 高校周边环境的优化 | 第33-50页 |
·高校周边环境的界定与发展趋势 | 第33页 |
·高校周边环境的界定 | 第33页 |
·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 | 第33页 |
·环境优化 | 第33-39页 |
·系统理论 | 第33-34页 |
·优化原则 | 第34-39页 |
·空间组织 | 第34-35页 |
·文化符号的提炼 | 第35-36页 |
·色彩和谐 | 第36-37页 |
·材质的表现 | 第37-38页 |
·把握尺度 | 第38-39页 |
·高校边缘空间的优化 | 第39-43页 |
·围墙的优化 | 第39-40页 |
·护校河 | 第40-42页 |
·构筑丰富的空间层次 | 第41页 |
·水与岸的整体性 | 第41页 |
·人与水互动 | 第41-42页 |
·绿篱 | 第42页 |
·边缘融合 | 第42-43页 |
·高校入口空间的优化 | 第43-50页 |
·入口模式的优化 | 第43-44页 |
·校门形式的优化 | 第44-46页 |
·体现文化内涵 | 第44-45页 |
·融入周边环境 | 第45-46页 |
·校前广场 | 第46-50页 |
·地面铺装 | 第46-47页 |
·空间布局 | 第47-48页 |
·与环境协调 | 第48页 |
·植物造景 | 第48-5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1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