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竹林七贤”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论 | 第11-25页 |
第1章 阮籍的畸态人格与诗文创作 | 第25-70页 |
·阮籍的畸态人格 | 第25-36页 |
·不可为而为 | 第26-29页 |
·材与不材之间 | 第29-32页 |
·撄宁之境 | 第32-36页 |
·阮籍《咏怀诗》探究 | 第36-56页 |
·归趣难求 | 第39-47页 |
·无雕虫之功 | 第47-51页 |
·响逸而调远 | 第51-56页 |
·阮籍文赋论析 | 第56-70页 |
·文章之旨 | 第57-64页 |
·至文笔法 | 第64-66页 |
·文赋风格 | 第66-70页 |
第2章 嵇康的亢龙精神与文学成就 | 第70-107页 |
·嵇康的亢龙精神 | 第70-82页 |
·坚白之昧 | 第70-74页 |
·独有至贵 | 第74-79页 |
·亢龙有悔 | 第79-82页 |
·嵇康诗歌探析 | 第82-96页 |
·雅志与真情 | 第82-89页 |
·诗法的探寻 | 第89-92页 |
·多元化的诗风 | 第92-96页 |
·嵇康文赋述论 | 第96-107页 |
·文思 | 第96-99页 |
·文法 | 第99-103页 |
·文风 | 第103-107页 |
第3章 向秀、刘伶与山涛的人格精神及文学创作 | 第107-136页 |
·向秀的才性与赋论 | 第107-115页 |
·才华与情性 | 第107-111页 |
·一赋一论 | 第111-113页 |
·后世诗歌中的向秀意象 | 第113-115页 |
·刘伶的性格与诗颂 | 第115-126页 |
·天然本性 | 第116-120页 |
·一诗一颂 | 第120-123页 |
·后世诗词中的刘伶意象 | 第123-126页 |
·山涛的品性与表启 | 第126-136页 |
·山公品性 | 第126-131页 |
·表文与启事 | 第131-133页 |
·后世诗文中的山涛意象 | 第133-136页 |
第4章 阮咸与王戎的生活道路及人格魅力 | 第136-153页 |
·阮咸的无为人生与幽默天性 | 第136-143页 |
·无为人生 | 第136-138页 |
·幽默天性 | 第138-140页 |
·《律议》与《与姑书》 | 第140-141页 |
·后世文学中的阮咸意象 | 第141-143页 |
·王戎的官隐生活和诗性精神 | 第143-153页 |
·官隐生活 | 第145-148页 |
·诗性精神 | 第148-150页 |
·品评与劝诫 | 第150页 |
·王戎所产生的诗歌意象 | 第150-153页 |
第5章 综论 | 第153-186页 |
·竹林七贤之关系 | 第153-160页 |
·竹林之游 | 第153-155页 |
·七贤关系分述 | 第155-160页 |
·竹林七贤与药、酒及音乐之关系 | 第160-177页 |
·竹林七贤与药 | 第160-165页 |
·竹林七贤与酒 | 第165-171页 |
·竹林七贤与音乐 | 第171-177页 |
·后世文学中的竹林、七贤与竹林七贤意象 | 第177-186页 |
·竹林意象 | 第177-180页 |
·七贤意象 | 第180-182页 |
·竹林七贤意象 | 第182-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0页 |
附录 | 第190-203页 |
致谢 | 第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