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9页 |
·选题来源 | 第9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26页 |
·文献调研说明 | 第13-22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2-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 第29-38页 |
·政府信息生命周期 | 第29-32页 |
·政府信息的生产与加工 | 第29-30页 |
·政府信息的组织与传播 | 第30-31页 |
·政府信息的获取与利用 | 第31页 |
·政府信息的监控与处置 | 第31-32页 |
·政府信息产品特性 | 第32-35页 |
·政府信息的公共产品特性 | 第32-33页 |
·政府信息的公共服务特性 | 第33-34页 |
·政府信息的资源需求特性 | 第34-35页 |
·信息公共获取 | 第35-38页 |
·信息公共获取的基本内涵 | 第35-36页 |
·政府信息公共获取的基本内涵 | 第36-38页 |
第3章 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50页 |
·政府的影响——生产者视角 | 第39-44页 |
·政府信息法规政策建设对公共获取理念转变的影响 | 第39-40页 |
·政府信息资源建设水平对公共获取质量和数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政府信息资源环境状况对公共获取效果和效益的影响 | 第42-43页 |
·公务员素质对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绩效的影响 | 第43-44页 |
·技术的影响——传播者视角 | 第44-46页 |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公共获取渠道和方式的影响 | 第44-46页 |
·软硬件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公共获取效率与安全的影响 | 第46页 |
·公众的影响——利用者视角 | 第46-48页 |
·公众权利意识的影响 | 第46-47页 |
·公众信息素养的影响 | 第47-48页 |
·公众经济能力的影响 | 第48页 |
·社会的影响——监督者视角 | 第48-50页 |
·社会参与机制对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获取行为选择的影响 | 第49页 |
·利用效果评价对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获取行为选择的影响 | 第49-50页 |
第4章 改善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状况的策略 | 第50-60页 |
·优化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实施策略 | 第50-53页 |
·增强政府信息资源开放意识 | 第50-51页 |
·转变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 第51页 |
·拓宽政府信息资源传播渠道 | 第51-52页 |
·改善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条件 | 第52-53页 |
·深化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技术探索 | 第53-54页 |
·深入技术研究,构建技术体系 | 第53页 |
·平衡资源配置,加大整合力度 | 第53-54页 |
·构建网络平台,增强互动交流 | 第54页 |
·提升公众获取政府信息资源的能力水平 | 第54-56页 |
·培养政府信息资源公众获取意识 | 第55页 |
·提升政府信息资源公众获取能力 | 第55页 |
·改善政府信息资源公众获取条件 | 第55-56页 |
·发挥社会其他各方的监控作用 | 第56-60页 |
·完善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 | 第56-57页 |
·强化司法部门的司法监督 | 第57-58页 |
·增强普通公众的社会监督 | 第58页 |
·加强信息传媒的舆论监督 | 第58页 |
·健全其他各方的绩效监督 | 第58-6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