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页 |
1 植物同倍性杂交物种起源的适应性研究 | 第9-17页 |
·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的方式 | 第9-10页 |
·生态分化在同倍体成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第10-11页 |
·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研究方法及案例 | 第11-13页 |
·形态学研究 | 第11页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1-12页 |
·苗期对比试验 | 第12-13页 |
·高山松起源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高山松同倍体杂种起源的证据 | 第13-14页 |
·高山松生殖及生态遗传学的研究 | 第14-15页 |
·高山松成种和群体分化历史的研究 | 第15页 |
·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试验地基本概况 | 第17页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油松生境下的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高山松生境下的试验设计 | 第18页 |
·云南松生境下的试验设计 | 第18页 |
·测定指标 | 第18-19页 |
·平泉试验测定指标 | 第18页 |
·林芝试验测定指标 | 第18页 |
·昆明试验测定指标 | 第18-19页 |
·统计分析 | 第19-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41页 |
·三个松种在油松生境下的适应性分析 | 第21-26页 |
·适应性指标在三个松种间及种内群体间的均值分析 | 第21-24页 |
·适应性指标在种间及种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24-25页 |
·各适应性指标之间的简相关 | 第25页 |
·各适应性指标与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 | 第25-26页 |
·三个松种在高山松生境下的适应性分析 | 第26-30页 |
·适应性指标在三个松种间及种内群体间的均值分析 | 第26-28页 |
·适应性指标在种间及种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28-29页 |
·各适应性指标之间的简相关 | 第29页 |
·各适应性指标与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 | 第29-30页 |
·三个松种在云南松生境下的适应性分析 | 第30-34页 |
·适应性指标在三个松种间及种内群体间的均值分析 | 第30-33页 |
·适应性指标在种间及种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33-34页 |
·各适应性指标之间的简相关 | 第34页 |
·各适应性指标与地理因子之间的简相关 | 第34页 |
·不同生境下各适应性指标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的变异 | 第34-41页 |
4 讨论 | 第41-50页 |
·三个松种在汕松生境下的苗期适应性差异及生态学基础 | 第41-43页 |
·三个松种在高山松生境下的苗期适应性差异及生态学基础 | 第43-45页 |
·三个松种在云南松生境下的苗期适应性差异及生态学基础 | 第45页 |
·三个松种在不同生境下的苗期适应性差异 | 第45-47页 |
·不同试验地点对三个种选择压的差异 | 第45-46页 |
·三个种在不同试验地点的适合度差异 | 第46-47页 |
·生态因子对三个种适应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高山松适应性进化的基础 | 第48-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6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59页 |
导师简介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