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 关于声誉的文献 | 第14-16页 |
(二) 关于市场结构的文献 | 第16-17页 |
(三) 关于评级报告质量的文献 | 第17-18页 |
四、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8-19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信用评级行业现状分析 | 第20-31页 |
一、信用评级及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一) 信用评级的定义 | 第20页 |
(二) 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 | 第20-21页 |
(三)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二、付费模式与利益冲突 | 第22-24页 |
(一) 付费模式 | 第22-23页 |
1、“投资者付费”模式 | 第22页 |
2、“发行人付费”模式 | 第22-23页 |
(二) 利益冲突 | 第23-24页 |
1、收费模式带来的利益冲突 | 第23-24页 |
2、市场结构带来的利益冲突 | 第24页 |
3、评级机构的回应 | 第24页 |
三、市场结构与NRSRO制度 | 第24-26页 |
(一) 市场结构 | 第24-25页 |
(二) NRSRO制度 | 第25-26页 |
1、NRSRO制度的历史 | 第25-26页 |
2、“监管许可证”对评级机构的影响 | 第26页 |
四、对声誉资本理论的驳斥 | 第26-30页 |
(一) 声誉资本理论 | 第26-27页 |
(二) 对声誉资本理论有效性研究 | 第27-28页 |
1、评级机构能否积累声誉资本 | 第27页 |
2、声誉资本能否带来经济收益 | 第27-28页 |
3、NRSRO制度弱化声誉机制 | 第28页 |
(三) 声誉激励机制失效的实证研究 | 第28-29页 |
1、评级费用越高,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越低 | 第28页 |
2、评级公司于发行人的长期合作,使得声誉机制失效 | 第28-29页 |
3、经济周期影响评级机构评级报告的质量 | 第29页 |
(四) 小结 | 第29-30页 |
五、当前美国对评级行业的改革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垄断性市场结构下利益冲突研究 | 第31-43页 |
一、评级机构定义 | 第31-33页 |
二、发行人与投资者定义 | 第33-36页 |
(一) 无评级机构时发行人与投资者定义 | 第33-35页 |
(二) 有评级机构时发行人与投资者定义 | 第35-36页 |
三、不存在评级购买时的博弈均衡 | 第36-39页 |
(一) 评级机构利润函数 | 第36页 |
(二) 评级机构最优化选择分析 | 第36-39页 |
1、好企业与评级机构最优选择 | 第37-38页 |
2、坏企业与评级机构最优选择 | 第38-39页 |
四、存在评级购买时的博弈均衡 | 第39-43页 |
(一) 评级机构利润函数 | 第39-40页 |
(二) 评级机构最优化选择分析 | 第40-43页 |
1、好企业与评级机构最优选择 | 第41页 |
2、坏企业与评级机构最优选择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竞争性市场结构下利益冲突研究与不同市场结构下的效率分析 | 第43-52页 |
一、不存在评级购买时的博弈均衡 | 第43-45页 |
(一) 发行人的利润函数 | 第43-44页 |
(二) 评级机构最优化选择分析 | 第44-45页 |
1、好企业与评级机构最优选择 | 第44页 |
2、坏企业与评级机构最优选择 | 第44-45页 |
二、存在评级购买时的博弈均衡 | 第45-47页 |
(一) 发行人的利润函数 | 第46页 |
(二) 评级机构最优化选择分析 | 第46-47页 |
1、好企业与评级机构最优选择 | 第46页 |
2、坏企业与评级机构最优选择 | 第46-47页 |
三、市场效率最大化研究 | 第47-50页 |
(一) 投资项目的函数 | 第47-48页 |
(二) 市场最优化选择分析 | 第48-50页 |
1、好企业与市场最优选择 | 第48-49页 |
2、坏企业与市场最优选择 | 第49-50页 |
四、不同市场结构下市场效率分析 | 第50-52页 |
(一) 垄断性市场结构下市场效率分析 | 第50-51页 |
(二) 竞争性市场结构下市场效率分析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市场结构选择研究 | 第52-56页 |
一、“发行人付费”模式下评级行业市场结构的选择 | 第52-53页 |
二、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市场结构与声誉机制研究 | 第53-55页 |
(一)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市场结构研究 | 第53-54页 |
1.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数量与市场份额 | 第53-54页 |
2. 法律监管与进入壁垒 | 第54页 |
(二)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评级购买现象与声誉机制有效性 | 第54-55页 |
1. 评级购买现象与评级质量 | 第54-55页 |
2. 声誉机制有效性研究 | 第55页 |
三、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市场结构选择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及信用评级行业改革建议 | 第56-59页 |
一、结论 | 第56-57页 |
(一) 不存在评级购买的垄断性市场结构 | 第56页 |
(二) 存在评级购买的垄断性市场结构 | 第56-57页 |
(三) 不存在评级购买的竞争性市场结构 | 第57页 |
(四) 存在评级购买的竞争性市场结构 | 第57页 |
(五) 信用评级行业的市场结构选择 | 第57页 |
二、对我国信用评级行业改革建议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