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前言 | 第12-23页 |
·植物抗旱性研究概述 | 第12-17页 |
·植物抗旱性机理 | 第12页 |
·抗旱性的鉴定方法 | 第12-14页 |
·田间直接鉴定法 | 第13页 |
·人工控制干旱胁迫鉴定法 | 第13-14页 |
·实验室高渗溶液鉴定法 | 第14页 |
·抗旱性的鉴定指标 | 第14-17页 |
·形态与生长发育指标 | 第14页 |
·生理生化指标 | 第14-17页 |
·植物抗旱性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17页 |
·植物耐盐性研究概述 | 第17-21页 |
·植物耐盐性机理 | 第18页 |
·耐盐性鉴定方法 | 第18-19页 |
·直接鉴定方法 | 第18-19页 |
·间接鉴定方法 | 第19页 |
·耐盐性的主要鉴定指标 | 第19-21页 |
·形态与生长指标 | 第19页 |
·生理生化指标 | 第19-21页 |
·植物抗盐性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21页 |
·沙漠豆研究现状 | 第2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2 沙漠豆的抗旱性分析 | 第23-36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 | 第23-24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胁迫处理 | 第23页 |
·测定指标 | 第23-24页 |
·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24页 |
·苗期抗旱性 | 第24-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干旱胁迫处理 | 第24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4-25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 | 第25-29页 |
·不同 PEG 胁迫强度对种子相对发芽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 PEG 胁迫强度对种子相对发芽势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不同 PEG 胁迫强度对种子相对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27页 |
·不同 PEG 胁迫强度对种子萌发抗旱指数的影响 | 第27-28页 |
·植物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综合分析 | 第28-29页 |
·苗期抗旱性比较 | 第29-33页 |
·不同水分胁迫下三种植物生长状况的变化 | 第29页 |
·不同水分胁迫下三种植物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不同水分胁迫下三种植物质膜相对透性的变化 | 第30-31页 |
·不同水分胁迫下三种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不同水分胁迫下三种植物叶水势的变化 | 第32-33页 |
·苗期抗旱性评价 | 第33页 |
·讨论 | 第33-36页 |
3 沙漠豆的耐盐性分析 | 第36-45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 | 第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胁迫处理 | 第36页 |
·相关指标的计算 | 第36页 |
·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评价 | 第36页 |
·苗期抗旱性 | 第36-37页 |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胁迫处理 | 第36-37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7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种子萌发期耐盐性比较 | 第37-40页 |
·不同 NaCl 胁迫浓度对种子相对发芽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 NaCl 胁迫浓度对种子相对发芽势的影响 | 第38页 |
·不同 NaCl 胁迫浓度对种子相对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 NaCl 胁迫浓度对种子耐盐指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植物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综合分析 | 第40页 |
·苗期耐盐性比较 | 第40-44页 |
·不同 NaCl 胁迫浓度下两种植物生长状况的变化 | 第40页 |
·不同 NaCl 胁迫浓度下两种植物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不同 NaCl 胁迫浓度下两种植物 K~+含量的变化 | 第41页 |
·不同 NaCl 胁迫浓度下两种植物 Na~+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不同 NaCl 胁迫浓度下两种植物 K~+/Na~+值的变化 | 第42-43页 |
·不同 NaCl 胁迫浓度下两种植物质膜相对透性的变化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4 结论 | 第45-47页 |
·种子萌发期抗旱性 | 第45页 |
·苗期抗旱性 | 第45页 |
·种子萌发期耐盐性 | 第45-46页 |
·苗期耐盐性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