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植物单宁絮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含藻水体治理进展 | 第11-12页 |
·物理法 | 第11页 |
·生物生态法 | 第11-12页 |
·化学法 | 第12页 |
·絮凝除藻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常规絮凝剂 | 第12-13页 |
·天然絮凝剂 | 第13-14页 |
·微生物絮凝剂 | 第14-15页 |
·植物单宁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单宁简介 | 第15页 |
·单宁絮凝性研究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创新点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9-29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9-20页 |
·藻种的选择与培养 | 第20-21页 |
·落叶松单宁的纯化 | 第21-22页 |
·纯化操作 | 第21-22页 |
·絮凝稳定性分析 | 第22页 |
·高岭土模拟水样 | 第22页 |
·落叶松单宁的改性 | 第22-24页 |
·胺甲基化改性 | 第22-23页 |
·季铵盐化改性 | 第23页 |
·絮藻实验操作 | 第23-24页 |
·改性单宁絮凝除藻效能研究 | 第24-25页 |
·影响因子实验操作 | 第24-25页 |
·实际水体絮凝实验 | 第25页 |
·改性单宁絮凝下藻细胞生理特征 | 第25-26页 |
·实验操作 | 第25-26页 |
·絮体酶活性样品前处理 | 第26页 |
·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植物多酚浓度 | 第26页 |
·相对黏度 | 第26页 |
·藻细胞密度 | 第26-27页 |
·叶绿素a浓度 | 第27页 |
·水质指标 | 第27页 |
·表征方法 | 第27-28页 |
·红外扫描 | 第27页 |
·微观电镜观察 | 第27-28页 |
·Zeta电位 | 第28页 |
·三维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28页 |
·荧光显微镜测定 | 第28页 |
·数理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3. 植物单宁的纯化与改性研究 | 第29-43页 |
·纯化研究 | 第29-33页 |
·纯度 | 第29-30页 |
·稳定性 | 第30-32页 |
·理化性质 | 第32-33页 |
·胺甲基改性条件 | 第33-37页 |
·反应温度 | 第33-34页 |
·原料比 | 第34-35页 |
·反应时间 | 第35-36页 |
·催化剂用量 | 第36-37页 |
·季铵盐改性条件 | 第37-39页 |
·反应温度 | 第37页 |
·原料比 | 第37页 |
·反应时间 | 第37-39页 |
·催化剂用量 | 第39页 |
·植物单宁改性前后的表征 | 第39-42页 |
·直观和表面形貌SEM | 第39-40页 |
·红外谱图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4. 改性植物单宁絮凝除藻效能研究 | 第43-58页 |
·pH | 第43页 |
·沉降时间 | 第43-44页 |
·搅拌参数 | 第44-45页 |
·温度 | 第45页 |
·藻细胞密度 | 第45-47页 |
·藻细胞生长期 | 第47-49页 |
·藻细胞胞外物质 | 第49-51页 |
·絮凝机理分析 | 第51-55页 |
·电性分析 | 第51-54页 |
·架桥网捕 | 第54-55页 |
·天然水体絮凝效果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5.絮凝后藻细胞生理特征的研究 | 第58-74页 |
·上清液藻细胞活性 | 第58-60页 |
·荧光活性 | 第58页 |
·生物量变化 | 第58-60页 |
·藻絮体活性 | 第60-69页 |
·荧光活性 | 第60页 |
·生物量变化 | 第60-61页 |
·藻细胞生理特征变化 | 第61-69页 |
·处理过程对水质影响 | 第69-73页 |
·植物多酚释放 | 第69页 |
·胞内物质释放 | 第69-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6 结论和建议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4页 |
·建议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个人简介 | 第82-83页 |
导师简介 | 第83-84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