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高铁矿物微生物异化还原作用的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论文选题依据,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 | 第11-17页 |
| ·常见可被还原的含铁矿物 | 第12-14页 |
| ·高铁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 | 第17-19页 |
| ·主要工作量与进展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黄钾铁矾的微生物还原作用 | 第21-45页 |
|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21-25页 |
| ·菌株与培养基 | 第21-22页 |
| ·矿物准备 | 第22页 |
| ·流程设计 | 第22-23页 |
| ·样品分析 | 第23-25页 |
| ·溶液化学性质 | 第25-27页 |
| ·黄钾铁矾的表面形貌特征 | 第27-30页 |
| ·黄钾铁矾还原反应的次生沉淀物相分析 | 第30-31页 |
| ·黄钾铁矾还原反应的次生沉淀精细分析 | 第31-39页 |
| ·漫反射光谱分析(DRS) | 第31-33页 |
|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XAFS) | 第33-36页 |
| ·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6-38页 |
| ·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分析(STXM) | 第38-39页 |
| ·讨论 | 第39-44页 |
| ·S.oneidensis-黄钾铁矾的反应阶段 | 第39-41页 |
| ·次生矿化过程 | 第41-42页 |
| ·黄钾铁矾还原的概念模型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针铁矿的微生物还原作用 | 第45-54页 |
|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45-47页 |
| ·矿物制备 | 第45-46页 |
| ·流程设计 | 第46页 |
| ·样品分析 | 第46-47页 |
| ·溶液化学性质 | 第47-48页 |
| ·针铁矿的形貌变化 | 第48-49页 |
| ·沉淀物的矿物学特征 | 第49页 |
| ·讨论 | 第49-53页 |
| ·针铁矿的微生物还原机制 | 第49-52页 |
| ·表生地球化学意义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硫化物矿山沉积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第54-73页 |
|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54-57页 |
| ·反应物的准备 | 第54-55页 |
| ·流程设计 | 第55-57页 |
| ·样品分析 | 第57页 |
| ·矿山沉积物与细菌的静置反应 | 第57-64页 |
| ·溶液化学性质 | 第57-59页 |
| ·沉积物形貌特征及矿物相变化 | 第59-64页 |
| ·矿山沉积物与细菌的流动反应 | 第64-70页 |
| ·溶液化学性质 | 第64-66页 |
| ·沉积物形貌特征及矿物相变化 | 第66-70页 |
| ·讨论 | 第70-72页 |
| ·静置体系溶解还原机制 | 第70-71页 |
| ·流动反应溶解还原过程 | 第71页 |
| ·重金属元素的释放与迁移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个人情况简介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