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8页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简介 | 第18-30页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阴极氧还原(ORR)反应机理 | 第20-22页 |
·阳极氧化机理 | 第22-29页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面临的挑战 | 第29-30页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的研究概况 | 第30-35页 |
·膜电极的结构及其重要性 | 第30-31页 |
·膜电极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膜电极低铂载量的研究 | 第33-35页 |
·膜电极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 第35页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35-38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 | 第35-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6页 |
·研究意义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 第38-50页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38-40页 |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原料及试剂 | 第38-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50页 |
·催化电极的制备 | 第40-43页 |
·膜电极的制备 | 第43-44页 |
·膜电极的表征 | 第44-50页 |
第三章 原子层沉积法直接沉积制备基于 XC-72R 碳载体的膜电极 | 第50-59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催化电极的制备 | 第50-51页 |
·催化电极的表征 | 第51页 |
·膜电极的组装及单电池测试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电极及活性组分的结构与分布 | 第52-54页 |
·ALD 电极的循环伏安测试以及活性比表面积 | 第54-55页 |
·单电池性能测试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原子层沉积法直接沉积制备基于 CNTs 碳载体的膜电极 | 第59-70页 |
·引言 | 第59页 |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催化电极的制备 | 第59-60页 |
·催化电极的表征 | 第60页 |
·膜电极的组装及单电池测试 | 第60-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催化电极及 Pt/CNT 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61-62页 |
·活性组分的晶相分析及可能的生长机制 | 第62-64页 |
·催化电极 ALD-E 的电化学行为分析 | 第64-66页 |
·单电池性能测试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原子层沉积法直接沉积制备基于 XC-72 碳载体的膜电极 | 第70-79页 |
·引言 | 第70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催化电极的制备 | 第70-71页 |
·电极、膜电极的表征 | 第71页 |
·膜电极组装及单电池测试 | 第71-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8页 |
·ALD 技术机理讨论 | 第72页 |
·电极活性组分的结构及分布 | 第72-74页 |
·ALD 电极的循环伏安及其活性比表面积 | 第74-75页 |
·单电池性能测试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脉冲电沉积直接沉积制备高性能含 Ru@Pt/C 催化剂膜电极 | 第79-92页 |
·引言 | 第79页 |
·实验部分 | 第79-81页 |
·电极基体的制备 | 第79-80页 |
·脉冲电沉积法制备催化电极 | 第80页 |
·催化电极的表征 | 第80-81页 |
·单电池性能测试 | 第8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1-90页 |
·Ru@Pt/C 催化剂的表征 | 第81-84页 |
·亲水层中 Ru/C: Nafion 比例的影响 | 第84-86页 |
·脉冲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86-88页 |
·不同铂载量的影响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七章 微波直接沉积法制备高性能膜电极 | 第92-101页 |
·引言 | 第92页 |
·实验部分 | 第92-94页 |
·催化电极的制备 | 第92-93页 |
·催化电极的表征 | 第93页 |
·膜电极的组装及单电池测试 | 第93-9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0页 |
·活性组分的分布和形貌 | 第94-96页 |
·催化电极的活性比表面积及稳定性 | 第96-98页 |
·单电池性能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附件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