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事诉讼调解率变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插图索引 | 第12-14页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6-22页 |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 | 第22-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3-25页 |
第2章 多重逻辑下的调解制度变迁 | 第25-34页 |
·制度变迁中的多重逻辑 | 第25-27页 |
·调解制度变迁中的当事人逻辑 | 第27-29页 |
·调解制度变迁中的法院策略逻辑 | 第29-31页 |
·调解制度变迁中的国家治理逻辑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民事诉讼调解率的当代变迁 | 第34-54页 |
·作为司法统计指标的民事诉讼调解率 | 第34-43页 |
·司法统计意义上的指标 | 第35-37页 |
·司法统计中的民事案件 | 第37-41页 |
·司法统计意义上的调解率 | 第41-43页 |
·当代中国民事诉讼调解率的变迁轨迹 | 第43-52页 |
·司法统计数据的来源 | 第43-45页 |
·民事诉讼调解率的数据整理 | 第45-49页 |
·民事诉讼调解率的变迁描述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民事诉讼调解率的类型分析 | 第54-72页 |
·为什么要进行类型分析 | 第54-55页 |
·民事诉讼调解率的主要类型 | 第55-68页 |
·婚姻、家庭、继承诉讼调解率 | 第55-59页 |
·合同诉讼调解率 | 第59-64页 |
·权属、侵权诉讼调解率 | 第64-68页 |
·调解率的类型化比较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合同诉讼调解率变迁解释 | 第72-97页 |
·为什么要研究合同调解率 | 第72-73页 |
·研究合同调解率的基本方法 | 第73-74页 |
·合同纠纷的形成过程 | 第74-80页 |
·借款合同纠纷的形成过程 | 第75-76页 |
·买卖合同纠纷的形成过程 | 第76-77页 |
·劳动合同纠纷的形成过程 | 第77-80页 |
·借款、买卖、劳动合同调解率变迁 | 第80-83页 |
·合同纠纷调解率变迁的解释 | 第83-96页 |
·合同纠纷调解率变迁中的当事人 | 第84-88页 |
·合同纠纷调解率变迁中的国家治理 | 第88-91页 |
·合同纠纷调解率变迁中的法院策略 | 第91-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离婚诉讼调解率变迁解释 | 第97-115页 |
·为什么要研究离婚诉讼调解率 | 第97-99页 |
·离婚纠纷调解率变迁的基本描述 | 第99-103页 |
·离婚纠纷调解率变迁的解释 | 第103-114页 |
·当事人的调解需求 | 第103-105页 |
·国家对于离婚纠纷的治理 | 第105-107页 |
·离婚纠纷调解率变迁中的法院 | 第107-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7章 司法政策转型对调解率变迁的影响 | 第115-133页 |
·大调解时代的民事诉讼政策转型 | 第115-116页 |
·“调解优先”的激励对象与激励方式 | 第116-119页 |
·“调解优先”的激励对象 | 第116-118页 |
·“调解优先”的激励方式 | 第118-119页 |
·“调解优先”驱动下的调解率异化 | 第119-125页 |
·法院对调解率的追求 | 第119-120页 |
·法院追求高调解率对法治与公平的冲击 | 第120-125页 |
·法院追求高调解率的政治逻辑批判 | 第125-129页 |
·高调解率、马锡五审判方式与政治正确 | 第125-126页 |
·维稳逻辑下的“大调解”运动催生调解率攀比 | 第126-128页 |
·诉讼高调解率并不必然社会和谐 | 第128-129页 |
·法院应当科学对待调解率 | 第129-132页 |
·取消对法官的调解率考核 | 第129-130页 |
·限制二审与再审的调解适用 | 第130-131页 |
·褪去调解率的政治光环 | 第131-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结论 | 第133-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7-148页 |
附录B 与调解有关的司法统计数据 | 第14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