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 1 课题背景 | 第8页 |
| 2 叶绿体 | 第8-11页 |
|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 | 第8-9页 |
| ·叶绿体基因组DNA编码的基因 | 第9-10页 |
| ·叶绿体基因的表达和调节 | 第10-11页 |
| 3 叶绿体遗传转化的特点 | 第11-13页 |
| ·利用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到叶绿体基因组 | 第11-12页 |
| ·通过叶绿体特异性启动子和终止子实现外源基因的髙效表达 | 第12页 |
| ·利用选择标记基因实现叶绿体基因组的同质化 | 第12-13页 |
| 4 表达载体导入叶绿体基因组的方法 | 第13-15页 |
| ·基因枪转化法 | 第14页 |
| ·PEG介导转化法 | 第14页 |
|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 第14页 |
| ·花粉管导入法 | 第14页 |
| ·显微注射及激光注射法 | 第14-15页 |
| ·转运肽介导的叶绿体间接转化法 | 第15页 |
| 5 塔胞藻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6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CTAB法提取塔胞藻的总DNA及同源片段的扩增 | 第16-26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6-18页 |
| ·藻种与菌种 | 第16页 |
|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16-17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17-18页 |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8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 ·塔胞藻的复苏与培养 | 第18-19页 |
| ·塔胞藻总DNA的提取 | 第19页 |
| ·同源片段的扩增 | 第19-2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 ·塔胞藻总D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 ·同源片段c/i/L和c_基因的扩增 | 第23-25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塔胞藻遗传转化中选择标记的研究 | 第26-33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 ·藻种 | 第26页 |
|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6页 |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6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 ·塔胞藻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26-27页 |
| ·塔胞藻对7种常见抗生素敏感性的测定以及统计学分析 | 第2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 ·塔胞藻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27-28页 |
| ·氨苄青霉素对塔胞藻生长的影响 | 第28页 |
| ·壮观霉素对塔胞藻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新霉素对塔胞藻生长的影响 | 第29页 |
| ·链霉素对塔胞藻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 ·G-418对塔胞藻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 ·氯霉素对塔胞藻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 ·Zeocin对塔胞藻生长的影响 | 第31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塔胞藻叶绿体ATPA启动子在大肠杆菌中转录活性研究 | 第33-38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 ·藻种与菌种 | 第33-34页 |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4页 |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4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 ·pBAZL载体的构建 | 第34-35页 |
| ·启动子活性的检测 | 第3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 ·pBAZL载体的构建 | 第35页 |
| ·启动子在大肠杆菌BL21中活性的检测 | 第35-36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8-39页 |
| 1 结论 | 第38页 |
|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附录 | 第44-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