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创新之处和局限性 | 第21-23页 |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局限性 | 第22-23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29页 |
·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人口 | 第23页 |
·精神需求 | 第23-24页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4-29页 |
·市场细分 | 第24-25页 |
·马克思的需求结构论 | 第25页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5-27页 |
·消费者需求理论 | 第27页 |
·其他相关理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及供给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29-36页 |
·城市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状况 | 第29-33页 |
·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特点 | 第29-30页 |
·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内容 | 第30-32页 |
·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和其他需求的关系 | 第32-33页 |
·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供给状况 | 第33-35页 |
·自我供给 | 第33页 |
·家庭供给 | 第33-34页 |
·社会供给 | 第34-35页 |
·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和供给的综合分析 | 第35-36页 |
第4章 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实证研究 | 第36-57页 |
·研究设计 | 第36-39页 |
·研究假设 | 第36页 |
·研究地点的选择 | 第36-38页 |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38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8-39页 |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39-42页 |
·性别年龄特征 | 第39-40页 |
·婚姻家庭状况 | 第40-41页 |
·身体状况 | 第41页 |
·当前生活满意状况 | 第41-42页 |
·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及满意度测评 | 第42-57页 |
·老年人情感需求及满意度测评 | 第42-45页 |
·老年人文化娱乐需求及满意度测评 | 第45-50页 |
·老年人人际交往需求及满意度测评 | 第50-51页 |
·老年人教育需求及满意度测评 | 第51-54页 |
·老年人自我实现需求及满意度测评 | 第54-57页 |
第5章 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7-67页 |
·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57-63页 |
·养老机构供不应求 | 第57-58页 |
·活动场所有限且设施短缺 | 第58-59页 |
·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 第59-60页 |
·诸多因素压抑文化娱乐活动需求 | 第60-61页 |
·自我感觉孤独寂寞 | 第61-63页 |
·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3-67页 |
·基层政府对方针政策的执行形式化 | 第63-64页 |
·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 第64-65页 |
·老少两代观念的差距增大 | 第65-66页 |
·人口流动频率提高 | 第66页 |
·老年人自身心理准备不足 | 第66-67页 |
第6章 满足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对策与建议 | 第67-75页 |
·鼓励自我慰藉并提高自我适应能力 | 第67-68页 |
·科学正确的看待衰老 | 第67页 |
·拓宽休养生活的领域 | 第67-68页 |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 第68页 |
·学习新知识尝试新事物 | 第68页 |
·加强朋友之间的交流 | 第68页 |
·力所能及的奉献社会 | 第68页 |
·增强家庭的亲情关怀力量 | 第68-69页 |
·夫妻之间相互关心 | 第69页 |
·子女时常关心慰问 | 第69页 |
·发挥社区的纽带作用 | 第69-71页 |
·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及基础设施 | 第70页 |
·培训或聘用专业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服务 | 第70-71页 |
·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 第71页 |
·完善家政服务体系并建立应急服务网络 | 第71页 |
·发挥政府及社会的作用 | 第71-75页 |
·加强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 第72页 |
·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 | 第72-73页 |
·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 第73页 |
·重视社会养老机构建设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