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5-33页 |
·问题提出:源于“水与钻石之谜”的思考 | 第15-18页 |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基本概念 | 第19-23页 |
·水资源 | 第19-20页 |
·地区水权 | 第20-22页 |
·水资源补偿 | 第22-23页 |
·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水资源补偿问题本身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水资源补偿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文献评述 | 第30-31页 |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水资源补偿的经济学基础 | 第33-48页 |
·水资源补偿的必要性:科斯定理 | 第33-37页 |
·科斯定理 | 第33页 |
·科斯定理与水资源补偿必要性 | 第33-37页 |
·水资源补偿的存在性:卡尔多—希克斯最优 | 第37-41页 |
·卡尔多—希克斯最优 | 第37-38页 |
·卡尔多—希克斯最优与水资源补偿存在性 | 第38-41页 |
·水资源补偿的可能性:公共物品纯度 | 第41-48页 |
·排他性、拥挤性与公共物品纯度 | 第41-44页 |
·公共物品纯度与水资源补偿可能性 | 第44-48页 |
第3章 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的现实背景 | 第48-75页 |
·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的自然背景 | 第48-55页 |
·水资源补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第48页 |
·京冀地区河流水系情况 | 第48-50页 |
·京冀地区降水情况 | 第50-51页 |
·京冀地区水资源蒸发情况 | 第51-52页 |
·京冀地区水资源总量情况 | 第52-54页 |
·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自然背景的基本特征 | 第54-55页 |
·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的产业结构背景 | 第55-63页 |
·水资源补偿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 | 第55-56页 |
·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背景 | 第56-59页 |
·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背景 | 第59-62页 |
·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产业结构背景的基本特征 | 第62-63页 |
·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的供用水结构背景 | 第63-68页 |
·水资源补偿与供用水结构的关系 | 第63-64页 |
·京冀地区的供水结构 | 第64-65页 |
·京冀地区的用水结构 | 第65-67页 |
·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供用水结构背景的基本特征 | 第67-68页 |
·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的法律制度背景 | 第68-75页 |
·水资源补偿与法律制度的关系 | 第68-69页 |
·《水法》的相关规定 | 第69-70页 |
·《水量分配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 第70页 |
·《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 第70-71页 |
·《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 第71-72页 |
·海河流域内部水资源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72-74页 |
·京冀水资源补偿法律制度背景的基本特征 | 第74-75页 |
第4章 水资源赋权体系与补偿基准的形成 | 第75-87页 |
·水资源用益权的特殊性 | 第75-76页 |
·权利的共用性 | 第75页 |
·权利行使的不确定性 | 第75页 |
·优先权的模糊性 | 第75页 |
·公权与私权的并行性 | 第75-76页 |
·水资源赋权体系之一:沿岸赋权体系 | 第76-79页 |
·沿岸权 | 第76-77页 |
·沿岸赋权体系的特征 | 第77页 |
·沿岸赋权体系的评价 | 第77-79页 |
·水资源赋权体系之二:先占优先权体系 | 第79-81页 |
·先占优先权 | 第79-80页 |
·先占优先赋权体系的特征 | 第80页 |
·先占优先赋权体系的评价 | 第80-81页 |
·水资源赋权体系之三:行政赋权体系 | 第81-83页 |
·行政赋权体系 | 第81-82页 |
·行政赋权体系的特征 | 第82页 |
·行政赋权体系的评价 | 第82-83页 |
·水资源赋权体系的选择 | 第83-85页 |
·水资源补偿基准的形成 | 第85-87页 |
·先占优先赋权体系下的补偿基准:上游优先原则 | 第85页 |
·沿岸赋权体系下的补偿基准:权利对等原则 | 第85-86页 |
·行政赋权体系下的补偿基准:增量补偿原则 | 第86-87页 |
第5章 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的理论模型及应用分析 | 第87-116页 |
·生产用水资源补偿的理论模型 | 第87-96页 |
·基本假设 | 第87-88页 |
·上游优先原则下的水资源补偿 | 第88-90页 |
·权利对等原则下的水资源补偿 | 第90-94页 |
·增量补偿原则下的水资源补偿 | 第94-96页 |
·生活用水资源补偿的理论模型 | 第96-100页 |
·基本假设 | 第96-97页 |
·上游优先原则下的水资源补偿 | 第97-99页 |
·权利对等原则下的水资源补偿 | 第99-100页 |
·增量补偿原则下的水资源补偿 | 第100页 |
·京冀地区生产用水资源补偿理论模型的应用分析 | 第100-109页 |
·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产用水资源补偿 | 第100-107页 |
·经济单位数量与生产用水资源补偿 | 第107-109页 |
·京冀地区生活用水资源补偿理论模型的应用分析 | 第109-116页 |
·居民生活现代化程度与生活用水资源补偿 | 第109-113页 |
·水资源富集程度与生活用水资源补偿 | 第113-114页 |
·实际水价与生活用水资源补偿 | 第114-116页 |
第6章 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的实证分析 | 第116-142页 |
·水资源补偿与影子价格 | 第116-117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17-122页 |
·方向性距离函数 | 第117-118页 |
·方向性距离函数与利润函数的对偶性 | 第118-119页 |
·方向性产出函数 | 第119-121页 |
·水资源边际贡献与影子价格 | 第121-122页 |
·数据选取与描述性分析 | 第122-126页 |
·数据的选取 | 第122-123页 |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第123-126页 |
·水资源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126-131页 |
·水资源补偿价格的实证分析 | 第131-138页 |
·不变价格条件下的估算 | 第131-136页 |
·可变价格条件下的估算 | 第136-138页 |
·水资源补偿规模的实证分析:以2010年度河北四库应急调水为例 | 第138-142页 |
·河北四库应急调水概况 | 第139页 |
·2010年度河北四库应急调水补偿规模的实证分析 | 第139-142页 |
第7章 国外水资源补偿实例与启示 | 第142-151页 |
·莱索托高地水资源补偿实例与启示 | 第142-146页 |
·莱索托高地调水项目的建设背景 | 第142-143页 |
·项目实施中的水资源补偿 | 第143-145页 |
·莱索托高地调水项目的启示 | 第145-146页 |
·美国加州水银行运作实例与启示 | 第146-151页 |
·美国加州水银行的成立背景 | 第146-147页 |
·美国加州水银行的运作与水资源补偿方式 | 第147-148页 |
·美国加州水银行运作的启示 | 第148-151页 |
第8章 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的现实选择 | 第151-171页 |
·补偿模式的选择:水资源补偿基金的设立 | 第151-156页 |
·完全市场化模式的局限 | 第151-152页 |
·水资源补偿基金的资金来源 | 第152-155页 |
·水资源补偿基金的资金使用 | 第155-156页 |
·补偿方案的选择:多属性决策的应用 | 第156-162页 |
·多属性决策 | 第156-159页 |
·相关集合的确定 | 第159-161页 |
·示例分析 | 第161-162页 |
·组织机构的选择:水资源补偿协调委员会的组建 | 第162-165页 |
·协调委员会在水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位置 | 第162-164页 |
·协调委员会的人员构成 | 第164页 |
·协调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 第164-165页 |
·法律制度的选择:水资源补偿法律体系的构建 | 第165-171页 |
·亟需厘清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165-167页 |
·水资源补偿法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第167-171页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尚未解决问题 | 第171-175页 |
·研究结论 | 第171-173页 |
·京冀地区水资源补偿政策实施空间巨大 | 第171页 |
·水资源用益权划分结果不会影响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 | 第171-172页 |
·京冀地区水资源价值低估引起了水资源补偿价格低估 | 第172页 |
·创新补偿形式是水资源补偿政策在实践层面有效实施的关键 | 第172-173页 |
·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173-175页 |
·复杂情境下的水资源补偿关系及补偿结果 | 第173页 |
·水资源补偿价格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拓展 | 第173页 |
·水资源补偿对于地区水价的传导与影响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9页 |
后记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