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13页 |
| ·印染废水处理现状以及深度处理的必要性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 ·印染废水水质特点 | 第13-14页 |
| ·印染废水的排放标准 | 第14页 |
| ·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类研究 | 第14-15页 |
| ·印染废水有机物分类的意义 | 第14-15页 |
| ·有机物的分离方法 | 第15页 |
|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 | 第15-18页 |
| ·物理吸附法 | 第16页 |
| ·膜处理技术 | 第16页 |
| ·生物处理法 | 第16-17页 |
| ·化学处理法 | 第17-18页 |
| ·高级氧化法 | 第18-21页 |
| ·湿式氧化和湿式催化氧化法 | 第18-19页 |
| ·超临界水氧化法 | 第19页 |
| ·光化学与光催化氧化法 | 第19-20页 |
| ·臭氧氧化法 | 第20-21页 |
| ·铁炭法 | 第21-22页 |
| ·铁炭内电解法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 ·铁炭电解法的影响因素 | 第22页 |
|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3页 |
| 第3章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 ·实验水样 | 第23页 |
| ·铁炭混凝组合工艺实验材料及步骤 | 第23-25页 |
| ·还原铁粉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实验 | 第25页 |
| ·光催化氧化部分实验步骤 | 第25-26页 |
| ·有机物分离步骤 | 第26-27页 |
| ·实验分析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27页 |
| ·ADMI_(7.6) | 第27页 |
| ·溶解性有机碳(DOC) | 第27页 |
| ·紫外吸收度(UV_(254)) | 第27页 |
| ·化学需氧量(COD) | 第27页 |
| ·铁离子浓度 | 第27页 |
| ·氧化还原电位(ORP) | 第27页 |
| ·可生化的溶解性有机碳(BDOC) | 第27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7-29页 |
| 第4章 铁炭-混凝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 | 第29-44页 |
| ·铁炭序批式试验 | 第29-30页 |
| ·铁屑投加量对ADMI_(7.6)去除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 ·铁炭比对ADMI_(7.6)去除率的影响 | 第30页 |
| ·铁炭柱连续流实验 | 第30-35页 |
| ·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30-31页 |
| ·废水可生化性 | 第31-32页 |
| ·各类有机物的去除情况 | 第32-35页 |
| ·铁炭-混凝组合工艺 | 第35-43页 |
| ·装置的稳定运行 | 第35-37页 |
| ·进水pH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反应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9-41页 |
| ·各类有机物去除情况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铁粉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 | 第44-51页 |
| ·铁粉投加量对ADMI_(7.6)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反应时间对ADMI_(7.6)去除率的影响 | 第45页 |
| ·进水pH对ADMI_(7.6)去除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反应原理 | 第46-50页 |
| ·铁粉还原作用 | 第46-47页 |
| ·铁粉还原作用及混凝絮凝作用贡献比 | 第47-48页 |
| ·不同种类有机物的去除行为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6章 UV/TiO_2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 | 第51-59页 |
| ·不同反应条件处理效果比较 | 第51-53页 |
| ·TiO_2投加量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53-55页 |
| ·初始pH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各类有机物去除情况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创新点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