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论文概况 | 第10-13页 |
| ·论文选题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关键技术及技术指标 | 第11-12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2-1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3-14页 |
| ·研究区地质背景与勘探现状 | 第13页 |
| ·石油地质特征 | 第13-14页 |
| 第2章 岩石物理建模和响应特征分析 | 第14-23页 |
| ·测井曲线归一化处理 | 第14-15页 |
| ·岩石物理建模和横波估算 | 第15-19页 |
| ·孔隙度、含水饱和度、泥质含量的估算 | 第15-16页 |
| ·通过岩石物理模型和饱和度、密度、声波参数资料反演横波 | 第16-19页 |
| ·岩石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 第19-23页 |
| ·砂岩储层响应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 ·储层含油气特征分析 | 第21-23页 |
| 第3章 叠前反演 | 第23-41页 |
| ·AVO正演模型分析 | 第23-28页 |
| ·AVO分析方法原理 | 第23-24页 |
| ·流体替换及AVO正演模型响应特征分析 | 第24-28页 |
| ·AVO预处理和可行性分析 | 第28-31页 |
| ·叠前时间偏移道集预处理和可行性分析 | 第29-30页 |
| ·AVO反演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 ·AVO处理分析小结 | 第31页 |
| ·叠前弹性反演 | 第31-41页 |
| ·储层反演方法优选与分析 | 第31-34页 |
| ·叠前弹性反演优势 | 第34-35页 |
| ·角度叠加质量监控 | 第35-36页 |
| ·地震子波提取及合成记录标定 | 第36-38页 |
| ·叠前弹性反演效果分析 | 第38-39页 |
| ·神经网络反演及效果分析 | 第39-40页 |
| ·叠前弹性反演总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地震属性分析及优选 | 第41-48页 |
| ·叠前地震属性提取及优化技术研究 | 第41-44页 |
| ·瞬时相位 | 第41-42页 |
| ·瞬时频率属性 | 第42页 |
| ·振幅属性 | 第42-43页 |
| ·波形聚类属性 | 第43-44页 |
| ·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后时间偏移属性对比 | 第44-48页 |
| ·瞬时相位属性对比 | 第45页 |
| ·瞬时频率属性对比 | 第45-46页 |
| ·均方根振幅属性对比 | 第46-48页 |
| 第5章 储层预测 | 第48-77页 |
| ·沉积微相研究 | 第48-53页 |
| ·单井相分析 | 第48-50页 |
| ·属性分析 | 第50-51页 |
| ·沉积微相描述 | 第51-53页 |
| ·储层预测 | 第53-70页 |
| ·储层预测方法 | 第53-56页 |
| ·餹层预測效驗析 | 第56-65页 |
| ·单砂体岩性圈闭识别 | 第65-70页 |
| ·基于地震属性分析的综合油气预测技术研究 | 第70-76页 |
| ·油气预测方法 | 第70-72页 |
| ·葡萄花油层含油气区预测 | 第72-75页 |
| ·扶余油层含油气区预测 | 第75-76页 |
| ·储层预测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 后记和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