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与亚硝酸甲酯低压气相合成碳酸二甲酯PdCl2-CuCl2/Li-Al-O催化剂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碳酸二甲酯简介 | 第10-11页 |
·碳酸二甲酯的应用 | 第11-14页 |
·作为汽柴油添加剂 | 第11页 |
·作为绿色溶剂 | 第11-12页 |
·代替硫酸二甲酯等作为甲基化剂 | 第12页 |
·代替光气等有毒物质作为羰基化剂 | 第12-13页 |
·下游产品的开发 | 第13-14页 |
·碳酸二甲酯合成方法研究 | 第14-19页 |
·光气法 | 第14-15页 |
·酯交换法 | 第15-16页 |
·甲醇氧化羰基化法 | 第16-17页 |
·甲醇和 CO2直接合成法 | 第17-18页 |
·尿素醇解法 | 第18页 |
·其他合成方法 | 第18-19页 |
·一氧化碳低压气相合成 | 第19-21页 |
·反应机理 | 第19-21页 |
·Wacker 型催化剂 | 第21页 |
·尖晶石载体 | 第21-2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29页 |
·化学试剂 | 第23-24页 |
·实验设备与流程 | 第24-26页 |
·亚硝酸甲酯发生装置 | 第24-25页 |
·CO 低压气相合成 DMC 反应装置 | 第25-26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催化剂及载体的测试与表征 | 第27-28页 |
·XRD | 第27页 |
·BET | 第27页 |
·FTIR | 第27页 |
·NH_3-TPD | 第27页 |
·CO_2-TPD | 第27-28页 |
·SEM | 第28页 |
·TEM | 第28页 |
·实验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催化剂制备及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29-42页 |
·补氯剂的选择 | 第29-33页 |
·CCl_4作为补氯剂 | 第30页 |
·CH_2ClCH_2Cl 作为补氯剂 | 第30-31页 |
·CH_3CCl_3作为补氯剂 | 第31-32页 |
·HCl 作为补氯剂 | 第32-33页 |
·CO/MN 比例 | 第33-34页 |
·催化剂溶剂的影响 | 第34-36页 |
·活性组分负载方式的影响 | 第36-38页 |
·尖晶石制备方法的比较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固相法制备条件的优化及对载体结构的影响 | 第42-63页 |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42-47页 |
·焙烧温度对载体结构的影响 | 第42-45页 |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LiNO_3与γ-Al_2O_3的混合方式 | 第47-49页 |
·原料 Al_2O_3粒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Li/Al 的影响 | 第50-59页 |
·载体结构的确定 | 第50-56页 |
·载体 Li/Al 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LiAlO_2晶形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Mg、Zn 代替 Li 作为载体改性金属 | 第59-62页 |
·MgAl_2O_4 | 第59-60页 |
·ZnAl_2O_4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