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1 鹿结核病的概述 | 第11页 |
| 2 流行病学概况 | 第11-12页 |
| 3 致病机理 | 第12-13页 |
| 4 鹿结核病的诊断进展 | 第13-16页 |
| ·尸体剖检 | 第13页 |
| ·病原学检查 | 第13-14页 |
| ·结核菌素皮内试验(TUBERCULIN TEST,TT) | 第14页 |
|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14-15页 |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15-16页 |
| 5 卡介苗在鹿结核中的防制中的应用情况 | 第16-17页 |
| 6 鹿结核菌野毒株与卡介苗的差异基因 | 第17-20页 |
| ·鹿结核菌野毒株与卡介苗的差异基因 | 第17页 |
| ·鹿结核菌野毒株与卡介苗差异基因所编码的特异性蛋白 | 第17-20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20-48页 |
| 实验一 鹿结核菌野毒株与卡介苗主要差异基因的亚克隆 | 第20-32页 |
| 1 前言 | 第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 ·材料 | 第20-21页 |
| ·方法 | 第21-27页 |
| 3. 结果 | 第27-30页 |
| ·DTB-2、DTB-7、DTB-46、DTB-35基因的PCR扩增产物 | 第27-28页 |
| ·DTB-46、DTB-35融合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 第28页 |
| ·重组克隆的筛选及鉴定 | 第28-29页 |
|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9-30页 |
| 4. 讨论 | 第30-31页 |
| ·目的基因的来源 | 第30页 |
| ·目的基因的选择 | 第30页 |
| ·目的基因的融合 | 第30-31页 |
| 5. 小结 | 第31-32页 |
| 实验二 鹿结核菌野毒株与卡介苗差异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32-48页 |
| 1 前言 | 第3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41页 |
| ·材料 | 第32-34页 |
| ·方法 | 第34-41页 |
| 3 结果 | 第41-46页 |
| ·原核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1页 |
| ·阳性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 第41-42页 |
| ·SDS-PAGE分析 | 第42-45页 |
|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45-46页 |
| 4 讨论 | 第46-47页 |
| ·表达体系的选择 | 第46页 |
| ·目的蛋白的纯化 | 第46页 |
| ·关于融合蛋白 | 第46页 |
| ·目的蛋白的活性 | 第46-47页 |
| 5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附录1 | 第54-56页 |
| 附录2 | 第56-59页 |
| 附录3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