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0. 导论 | 第15-48页 |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8-21页 |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现实意义 | 第19-2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第21-40页 |
·中等收入者(中产阶层)相关理论回顾 | 第21-27页 |
·城乡关系及城乡统筹理论研究综述 | 第27-35页 |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述评 | 第35-40页 |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40-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44页 |
·实证研究法 | 第44页 |
·定性分析法 | 第44页 |
·定量分析法 | 第44-45页 |
·经验总结法 | 第45页 |
·描述性研究法 | 第45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45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45-48页 |
·研究可能的创新 | 第45-46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46-48页 |
1. 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48-97页 |
·理论基础 | 第48-85页 |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第48-55页 |
·收入分配理论 | 第55-66页 |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66-69页 |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 | 第69-80页 |
·城乡关系及城乡统筹理论 | 第80-84页 |
·中等收入者阶层“稳定器”理论 | 第84-85页 |
·本文分析框架 | 第85-97页 |
·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说明 | 第85-86页 |
·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转型与发展 | 第86-90页 |
·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基础 | 第90-94页 |
·城乡社会结构与城乡中等收入者阶层形成与发展机制:结构分析 | 第94-95页 |
·我国新社会阶层结构:结果分析 | 第95页 |
·转型期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三个基本属性的理论假说 | 第95-97页 |
2. 制度变迁、结构调整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演变过程及现状分析 | 第97-163页 |
·制度变迁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演变 | 第97-122页 |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轨迹 | 第98-104页 |
·市场化因素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 第104-106页 |
·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 第106-108页 |
·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 第108-113页 |
·就业制度变迁及对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影响 | 第113-119页 |
·政策因素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9-122页 |
·结构调整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演变 | 第122-129页 |
·经济增长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演变 | 第122-123页 |
·产业结构调整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演变 | 第123-125页 |
·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演变 | 第125-129页 |
·转型期中等收入者阶层现状、规模与特征分析 | 第129-163页 |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现状概述 | 第129-130页 |
·转型期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划分标准 | 第130-137页 |
·转型期我国城乡中等收入者阶层规模的估算 | 第137-139页 |
·城乡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收入特征 | 第139-142页 |
·城乡中等收入者的消费特征与比较 | 第142-145页 |
·城乡中等收入者的职业结构与比较 | 第145-149页 |
·城乡中等收入者阶层社会认同度与比较 | 第149-151页 |
·转型期我国城乡中等收入者阶层发展趋势分析 | 第151-163页 |
3. 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实证分析 | 第163-183页 |
·理论假说的经验归纳分析 | 第163-166页 |
·模型建构 | 第166-170页 |
·关于三个理论假说的统计描述:散点图、趋势图分析 | 第166-169页 |
·计量模型与分析工具的选择 | 第169-170页 |
·数据的选取 | 第170-173页 |
·计量结果及分析 | 第173-180页 |
·关于理论假说一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73-174页 |
·关于理论假说二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74-178页 |
·关于理论假说三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78-180页 |
·简要结论 | 第180-183页 |
·结论一:城市化、工业化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扩大存在正相关性 | 第180-181页 |
·结论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中等收入者阶层扩大存在负相关性 | 第181页 |
·结论三: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增幅大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幅,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幅滞后于城镇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幅 | 第181-183页 |
4. 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国际视野与启示 | 第183-216页 |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 | 第183-191页 |
·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国家跨越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和教训 | 第183-185页 |
·智利成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 | 第185-187页 |
·亚洲、拉美等国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启示与优势分析 | 第187-191页 |
·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启示 | 第191-202页 |
·美国中产阶级历程及现状 | 第191-195页 |
·英国中产阶级发展状况 | 第195-197页 |
·日本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7-199页 |
·加拿大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9-201页 |
·发达国家发展中产阶级的启示 | 第201-202页 |
·转型国家中产阶级的形成及启示 | 第202-209页 |
·改革中波兰中产阶级的兴起与发展 | 第203-205页 |
·转型中的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5-208页 |
·转型国家中产阶级兴起与发展的启示 | 第208-209页 |
·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发展及启示 | 第209-216页 |
·南非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现 | 第209-211页 |
·印度中产阶级的发展途径 | 第211-213页 |
·阿根廷中产阶级的困境 | 第213-214页 |
·巴西中产阶级发展的困境 | 第214页 |
·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和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214-21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216-225页 |
·本文研究的结论 | 第216-218页 |
·结论一: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确保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 第216-217页 |
·结论二:经济持续增长是中等收入者阶层扩大的重要条件 | 第217页 |
·结论三:制度、政策因素对于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具有重要作用 | 第217-218页 |
·结论四: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必须坚持以城乡统筹理念为指导,着力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 | 第218页 |
·转型期扩大中等收入者的建议 | 第218-225页 |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为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奠定基础 | 第218-219页 |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为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提供就业支撑 | 第219-220页 |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树立富民取向,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 | 第220-221页 |
·扩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为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发展提供保障 | 第221-222页 |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建立中等收入者阶层扩大的稳定机制 | 第222页 |
·建立城乡社会和谐运行机制,为扩大城乡中等收入者阶层创造良好环境 | 第222-223页 |
·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在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223-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25-238页 |
后记 | 第238-240页 |
致谢 | 第240-24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