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法对老年代谢综合征血压及纤维蛋白原影响的临床研究
| 序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和理论研究 | 第11-25页 |
| 一.引言 | 第11页 |
| 二.MS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第11-19页 |
| 1.概念及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 ·概念研究 | 第11页 |
|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1-12页 |
| 2.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 ·WHO诊断标准 | 第12页 |
| ·NCEP-ATPⅢ诊断标准 | 第12页 |
| ·IDF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 ·CDS诊断标准 | 第13页 |
| ·中国诊断标准确立的依据及优点 | 第13页 |
| 3.MS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IR | 第14页 |
| ·"节约基因型"假说 | 第14页 |
| ·遗传、环境因 | 第14页 |
| ·脂质损伤学说与代谢综合征 | 第14-15页 |
| 4.MS与高血压 | 第15-16页 |
| ·IR与高血压 | 第15页 |
| ·IR与高胰岛素血症 | 第15页 |
| ·IR/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压 | 第15-16页 |
| 5.MS与糖尿病 | 第16页 |
| 6.MS与纤维蛋白原 | 第16-17页 |
| 7.MS与尿微量白蛋白 | 第17页 |
| ·IR与尿微量白蛋白 | 第17页 |
| ·高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 | 第17页 |
| ·MAU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17页 |
| 8.老年MS的特点 | 第17-18页 |
| 9.MS的西医治疗 | 第18-19页 |
| ·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18-19页 |
| ·代谢危险因素的治疗 | 第19页 |
| 三.老年MS的中医认识及病因病机研究 | 第19-25页 |
| 1.病因病机 | 第19-23页 |
| ·"郁"与MS | 第20页 |
| ·"郁"的内涵 | 第20页 |
| ·"郁"与MS的发生 | 第20页 |
| ·"瘀"与MS | 第20-21页 |
| ·"瘀"的形成 | 第20-21页 |
| ·"瘀"与MS的演变 | 第21页 |
| ·阴虚与老年MS | 第21-22页 |
| ·血瘀与老年MS | 第22-23页 |
| ·血瘀与衰老 | 第22-23页 |
| ·血瘀与MS | 第23页 |
| 2.MS的中医辨治 | 第23-25页 |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第25-40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二.研究对象 | 第25-28页 |
| 1.病例来源 | 第25页 |
| 2.病例选择 | 第25-28页 |
| ·诊断标准 | 第25-28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5-27页 |
| ·代谢综合征西医诊断标准 | 第27页 |
| ·尿微量白蛋白 | 第27页 |
| ·纳入标准 | 第27页 |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7-28页 |
| ·病例剔除和脱落 | 第28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 1.分组方法 | 第28页 |
| 2.治疗方法 | 第28-29页 |
| ·治疗组 | 第28页 |
| ·对照组 | 第28页 |
| ·基础治疗 | 第28页 |
| ·疗程 | 第28-29页 |
| 3.观察指标 | 第29-30页 |
| ·安全性观测 | 第29页 |
| ·疗效指标测定 | 第29页 |
| ·观测时点 | 第29页 |
| ·观测方法 | 第29页 |
| ·人体测量 | 第29页 |
| ·实验室检查 | 第29页 |
|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记录 | 第29-30页 |
| ·预期不良反应范围 | 第30页 |
| ·记录与报告 | 第30页 |
| ·处理 | 第30页 |
| ·中医证候疗效 | 第30页 |
| 4.统计学处理 | 第30页 |
| 四.研究结果 | 第30-34页 |
| 五.讨论 | 第34-40页 |
| 1.病机探讨 | 第34-35页 |
| ·MS的疾病演变是由"郁"到"瘀"的转化过程 | 第34页 |
| ·阴虚血瘀兼郁为老年MS的病机 | 第34-35页 |
| 2.治法与方药分析 | 第35-37页 |
| 3.疗效分析 | 第37-39页 |
| ·症候改善的影响 | 第37页 |
| ·现代医学治疗机理探讨 | 第37-39页 |
| 4.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附录 | 第45-46页 |
| 发表论文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