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词论文

北宋士大夫词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论第10-38页
 一 学术史的回顾:从王灼到王国维第10-14页
 二 士大夫词的词境特征第14-18页
 三 士大夫的“宋型特质”第18-25页
 四 盛宋词史:关于北宋词史分期的反思与重构第25-30页
 五 词史考微:研究的方案第30-38页
第一章 溯源:从诗境到词境第38-77页
 第一节 诗学“内在传统”的确立与演变第39-58页
  一 “缘情绮靡”:诗体的独立第40-43页
  二 从“闺房”发端:诗境的构造第43-49页
  三 诗境的多元拓展:以文人拟乐府诗为例第49-58页
 第二节 曲子词:“内在传统”的回归第58-77页
  一 合时地者为境界第59-60页
  二 作为新诗的歌词:从《玉台》到《花间》第60-65页
  三 屏内世界:《花间》词境的独特构造第65-72页
  四 要眇空幻:《花间》词境的典范效应第72-77页
第二章 “宋型”士大夫词的形成第77-116页
 第一节 词境的迁移:《花间》词·冯延巳·欧阳修第77-88页
  一 五代歌词的刊印问题第78-80页
  二 冯、欧词的互见困境第80-83页
  三 从“低徊要眇”到“深厚婉转”第83-88页
 第二节 士大夫词的“宋型特质”第88-102页
  一 从“吴越”而来:潘阆、钱惟演词中的新因素第88-92页
  二 由豪放转向沉著:欧阳修词中“历史心理”考微第92-97页
  三 新、旧士人的揖别:欧阳修“艳词”公案释证第97-102页
 第三节 政治心态的内转与士大夫新风的分流第102-116页
  一 《采桑子》词与欧阳修的政治遭际第102-106页
  二 《朝中措》词与欧阳修“作茧”心态第106-111页
  三 士风的延续与分流第111-116页
第三章 熙丰之际的词运转关第116-152页
 第一节 宋词中的“半山体”第116-126页
  一 《临川文集》的编撰与歌词异文的成因第117-120页
  二 雍容奇特:王安石“集句词”疏证第120-126页
 第二节 词运转关的内在动因第126-140页
  一 王安石艳情歌词刊落考第126-134页
  二 “欧王公案”与歌词风会之离析第134-140页
 第三节 “以诗为词”说的提出及其成因第140-152页
  一 小诗如词:陈师道词论原貌考第141-146页
  二 作为熙丰词学“近代”接受的“以诗为词”说第146-152页
第四章 士大夫词的极盛时代第152-201页
 第一节 “眉山记忆”:熙丰之际苏轼词风的嬗变第153-168页
  一 眉山·京城·杭州:苏轼早年与歌词之因缘第154-158页
  二 “被迫创作”:苏轼始为歌词考第158-160页
  三 杨绘《醉蓬莱》词与“六客追忆”第160-165页
  四 从熙宁到元丰:苏轼词风的转变第165-168页
 第二节 苏轼“清雄”词风的集成意义第168-179页
  一 时间意识的变动:李煜·柳永·晏殊第168-172页
  二 空间迁移与时间意识的融汇:苏轼赤壁词释证第172-177页
  附 山谷手书东坡赤壁词考第177-179页
 第三节 苏轼与“盛宋词”:一桩词学史公案的重新审视第179-189页
  一 相对于“盛唐诗”而言的“盛宋词”第179-183页
  二 “盛宋词”划定的由北而南第183-184页
  三 熙丰之际:词之“盛宋”的最终界定第184-187页
  四 “盛宋词”即“士大夫词之盛”第187-189页
 第四节 元祐:士大夫歌词创作的落潮第189-201页
  一 道术分裂:北宋士风迁变与歌词创作之关系第190-193页
  二 破琴的弦音:苏轼元祐歌词释证第193-201页
第五章 士大夫词史地位的最终确立第201-260页
 第一节 晏幾道自编词集的深隐寄寓第202-217页
  一 歌词“投赠”事件考辨第202-205页
  二 《乐府补亡》与“小山词”的流传第205-208页
  三 “小蘋初见”时的政治处境与心态第208-214页
  四 深隐寄寓与词史地位的重判第214-217页
 第二节 家学与处境:“后熙丰时代”的词学走向第217-233页
  一 “南部诸贤”的新型传统第218-220页
  二 士风转变的夹缝:晏幾道与苏轼之关系第220-225页
  三 政治漩涡中的士大夫歌词第225-229页
  四 “清壮顿挫”的歌词新风第229-233页
 第三节 钩深、会理与意深:黄庭坚的词论与词风第233-246页
  一 政治遭际的触因第234-237页
  二 钩深与会理:小词的读法第237-240页
  三 用意深至:山谷词隅证第240-246页
 附 陈善《扪虱新话》旁证:以山谷词真伪为中心第246-260页
第六章 典范:从词体到词格第260-318页
 第一节 诗乐间的转换与融合第261-272页
  一 从“讴谣”到“乐歌”第261-263页
  二 “宰割辞调”:诗作用于乐第263-266页
  三 “均拍”:诗乐的融合第266-272页
 第二节 长短句体:新型的“曲词”关系第272-306页
  一 “燕乐饮曲”的兴盛与文人“填曲”第273-278页
  二 “填词”的因循与“慢拍曲词”第278-286页
  三 “倚谱”与“寄曲”:填词范式的出现第286-295页
  附 宋词调《水调歌头》考第295-306页
 第三节 宋词之唱与体格提升第306-318页
  一 最贵人声:唱词形式的追溯第306-310页
  二 士大夫唱词与词格的提升第310-318页
结论第318-338页
 一 探本之论:关于词学研究的“本质”问题第318-323页
 二 哲学的直觉:王国维“境界”说的生成历程第323-327页
 三 以“词境”为核心的“士大夫之词”第327-331页
 四 词史:由“内在脉络”推助的综合研究第331-338页
附 盛宋词史演变历程表第338-343页
参考文献第343-360页
后记第360-361页

论文共3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取出食管支架置入术对比单纯扩张术治疗难治性良性食管狭窄的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很+含数量补语VP”成立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