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沉淀除铁方法概述 | 第11-17页 |
| ·黄钾铁矾法除铁原理及实践 | 第11-15页 |
| ·针铁矿法 | 第15-16页 |
| ·赤铁矿法 | 第16页 |
| ·其它除铁方法 | 第16-17页 |
| ·各种除铁方法的比较 | 第17页 |
| ·钻、镍分离方法概述 | 第17-19页 |
| ·化学沉淀法 | 第18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18页 |
| ·溶剂萃取法 | 第18-19页 |
| ·镍、钻分离方法的比较 | 第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 ·菌种 | 第22页 |
| ·培养基 | 第22页 |
| ·萃取剂 | 第22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 ·菌种活化 | 第23页 |
| ·接种与培养 | 第23页 |
| ·料液的制备 | 第23页 |
| ·黄钾铁矾法除铁实验 | 第23-24页 |
| ·亚铁分析方法 | 第24页 |
| ·镍、钴萃取分离 | 第24-25页 |
| 3 复杂生物浸出液黄钾铁矾法净化除铁 | 第25-41页 |
| ·黄钾铁矾的形成 | 第25页 |
| ·探索实验 | 第25-28页 |
| ·影响亚铁细菌氧化条件研究 | 第28-31页 |
| ·pH对细菌氧化亚铁的影响 | 第29页 |
| ·温度对细菌氧化亚铁的影响 | 第29-31页 |
| ·成矾条件实验 | 第31-33页 |
| ·pH对铁矾形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温度对铁矾形成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影响沉矾除铁的多因素研究 | 第33-38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4-35页 |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 ·沉矾除铁过程镍、钴损失研究 | 第38-40页 |
| ·总铁浓度对镍、钻损失的影响 | 第38-39页 |
| ·菌液接种量对镍、钴损失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细菌作用下黄钾铁矾法除铁理论分析 | 第41-45页 |
| ·黄钾铁矾法除铁热力学研究 | 第41页 |
| ·动力学研究 | 第41-44页 |
| ·三价铁离子浓度对铁矾法除铁速率的影响 | 第42页 |
| ·pH对铁矾法除铁速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温度对铁矾法除铁速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5 萃取剂P507与Cyanex272协同萃取分离钴、镍的研究 | 第45-58页 |
| ·萃取剂Cyanex272与P507 | 第45-47页 |
| ·协萃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47页 |
| ·初始pH对萃取钴、镍的影响 | 第47-49页 |
| ·复配比对萃取钴、镍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复配比对钴协萃系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复配比对钴、镍分离系数的影响 | 第50页 |
| ·条件优化实验 | 第50-54页 |
| ·震荡时间对萃取分离钴、镍的影响 | 第50-51页 |
| ·震荡强度对萃取分离钴、镍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相比对钴、镍萃取分离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有机相皂化率对钴、镍萃取分离的影响 | 第53页 |
| ·萃取剂浓度对萃取分离钴、镍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最优条件验证 | 第54-55页 |
| ·硫酸反萃负载有机相 | 第55-57页 |
| ·相比对硫酸反萃负载有机相的影响 | 第55页 |
| ·震荡强度对硫酸反萃负载有机相的影响 | 第55-56页 |
| ·震荡时间对硫酸反萃负载有机相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6 实际工业生物堆浸液净化分离研究 | 第58-61页 |
| ·浸出液萃取分离铜 | 第58-59页 |
| ·浸出液生物成矾法除铁 | 第59页 |
| ·浸出液萃取深度除杂 | 第59-60页 |
| ·浸出液镍、钻协萃分离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