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以及术语的释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页 |
二、术语释义 | 第11-13页 |
第二节 资料的运用以及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一、本文主要运用的资料 | 第13页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史的回顾 | 第14-19页 |
第一章 张万福与唐初道教戒律 | 第19-24页 |
第一节 张万福其人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现存张万福的传世文献 | 第20页 |
第三节 张万福整理道教戒律的背景再考察 | 第20-23页 |
一、皇室对道教的崇尚 | 第21-22页 |
二、唐初道教内部戒律混乱 | 第22-2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张万福《三洞众戒文》中的主要戒律考察 | 第24-35页 |
第一节 关于《三洞众戒文》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三洞众戒文序》中的主要戒律受戒次序 | 第25-26页 |
第三节 《三洞众戒文》中主要戒律以及受戒对象略考 | 第26-34页 |
一、《三洞众戒文》中所载的正一戒律 | 第26-33页 |
二、《三洞众戒文》中所载的灵宝戒律 | 第33-34页 |
三、《三洞众戒文》中所载的上清戒律 | 第34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略说》中的戒律传授及中古佛道戒律之交涉 | 第35-41页 |
第一节 关于《传授三洞经戒法篆略说》 | 第35页 |
第二节 张万福《略说》中所载的传授次序 | 第35-37页 |
第三节 从张万福所编戒律看中古佛道两教戒律之交涉——以三皈戒、五戒、八戒为中心 | 第37-40页 |
一、道教"三皈戒"与佛教"三皈戒" | 第38页 |
二、道教"五戒"与佛教"五戒" | 第38-39页 |
三、道教"八戒"与佛教"八戒"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张万福与敦煌本道教戒律 | 第41-48页 |
第一节 敦煌本《十戒经》与《三洞众戒文》中"十戒"之关系 | 第41-44页 |
第二节 敦煌写本S.203与张万福《择日历》之关系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敦煌写本P.2337与《三洞众戒文》 | 第4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张万福道教戒律思想的现代诠释 | 第48-55页 |
第一节 道教戒律之精神:防非止恶 | 第48-49页 |
第二节 道教戒律之目的:确定道教修道之神圣性 | 第49-50页 |
第三节 道教戒律所体现的伦理关怀 | 第50-52页 |
第四节 道教戒律与当代中国道教之关系 | 第52-54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54-55页 |
余论 | 第55-60页 |
一、张万福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再评估 | 第55-59页 |
二、本文所研究课题的延伸及展望 | 第59-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