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一、关于审美趣味的研究 | 第7-10页 |
二、关于“小资”的研究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文献法 | 第11页 |
二、观察法 | 第11页 |
三、文本分析 | 第11页 |
四、访谈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小资”大学生的生活状态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小资”的由来和界定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对“小资”的身份认同 | 第14-17页 |
第三节 “小资”大学生的特征 | 第17-24页 |
一、踏歌而行的旅游 | 第17-20页 |
二、读“小资”韵味的书 | 第20-21页 |
三、对自身外表的极度重视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小资”大学生的审美趣味 | 第24-37页 |
第一节 体验和追求唯美、浪漫、感伤 | 第25-34页 |
一、唯美 | 第25-26页 |
二、浪漫 | 第26-29页 |
三、感伤 | 第29-34页 |
第二节 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价值观念 | 第34-37页 |
一、在追求美的同时,渴望个性的解放 | 第34页 |
二、缺乏公共精神,消极避世 | 第34-35页 |
三、追求物质享受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小资”大学生审美趣味的成因 | 第37-44页 |
第一节 社会环境影响 | 第37-41页 |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二、符号消费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三、媒介的影响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个体原因 | 第41-44页 |
一、未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 第41-42页 |
二、对时尚生活的追求 | 第42页 |
三、对“小资”阶级的自我认同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对高校美育的建议 | 第44-51页 |
第一节 培养“小资”大学生对消费文化的批判性解读能力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引导“小资”大学生走向真正的艺术化生存 | 第46-48页 |
第三节 增强“小资”大学生崇高感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