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预期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当代革命军人荣誉观的历史渊源 | 第16-28页 |
| ·西方国家的军人荣誉观是当代革命军人荣誉观的有益借鉴 | 第16-24页 |
| ·古代西方国家的军人荣誉观 | 第16-19页 |
| ·近代西方国家的军人荣誉观 | 第19-21页 |
| ·当代西方国家的军人荣誉观 | 第21-24页 |
| ·中国传统军人荣誉观是当代革命军人荣誉观的重要文化资源 | 第24-28页 |
| ·中国古代的军人荣誉观 | 第25-26页 |
| ·革命时期人民军队的军人荣誉观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当代革命军人荣誉观的形成 | 第28-40页 |
| ·当代革命军人荣誉观形成的理论依据 | 第28-31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的荣辱观为当代革命军人荣誉观提供科学的理论观点 | 第28-30页 |
| ·中央三代领导集体荣辱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当代革命军人荣誉观提供直接理论依据 | 第30-31页 |
| ·当代革命军人荣誉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 第31-34页 |
| ·我军践行革命军人荣誉观的历史经验 | 第31-32页 |
| ·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使命任务 | 第32-33页 |
| ·革命军人职业特殊性的道德需求 | 第33-34页 |
| ·当代革命军人荣誉观的基本内容 | 第34-40页 |
| ·以忠诚为荣 | 第35-36页 |
| ·以勇敢为荣 | 第36-37页 |
| ·以胜利为荣 | 第37页 |
| ·以智慧为荣 | 第37-38页 |
| ·以守纪为荣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当代革命军人荣誉观培育的意义与面临的困境 | 第40-50页 |
| ·当代革命军人荣誉观培育的意义 | 第40-44页 |
| ·有利于提升当代革命军人的上进心 | 第40-41页 |
| ·有利于增强人民军队的集体凝聚力 | 第41-42页 |
| ·有利于提高我军履行使命的战斗力 | 第42-43页 |
| ·有利于强化引领社会风尚的感染力 | 第43-44页 |
| ·当代革命军人荣誉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50页 |
| ·长久的和平环境导致军人荣誉感弱化 | 第44-45页 |
| ·拜金主义的侵蚀造成军人荣誉意识错乱 | 第45-46页 |
| ·个人主义的张扬致使军人荣誉意识混乱 | 第46-48页 |
| ·多元文化的渗透影响军人荣誉观的政治立场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当代革命军人荣誉观培育的若干对策 | 第50-62页 |
| ·始终坚持“三个紧贴”的原则 | 第50-51页 |
| ·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作用 | 第51-56页 |
| ·建立荣誉导向机制营造荣誉培育浓厚氛围 | 第52页 |
| ·建立荣誉激励机制激发荣誉培育生机活力 | 第52-54页 |
| ·建立荣誉评定机制规范荣誉培育标准要求 | 第54页 |
| ·建立荣誉共育机制丰富荣誉培育方法途径 | 第54-56页 |
| ·灵活运用实用的科学方法 | 第56-62页 |
| ·搞好荣誉思想教育 | 第56-57页 |
| ·加强荣誉舆论引导 | 第57-58页 |
| ·注重荣誉文化熏陶 | 第58-59页 |
| ·运用荣誉典型示范 | 第59-60页 |
| ·强化荣誉实践养成 | 第60-62页 |
| 结语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