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8页 |
·概述 | 第8-9页 |
·氮氧化物 | 第9-10页 |
·一氧化氮 | 第10-19页 |
·一氧化氮的最初发现、制取及物理化学性质 | 第11页 |
·一氧化氮的结构 | 第11-12页 |
·一氧化氮参与的反应 | 第12-17页 |
·一氧化氮生物学特性 | 第17-19页 |
·NO的检测方法 | 第19-24页 |
·电子顺磁共振法(EPR) | 第19页 |
·电子自旋共振(ESR)法 | 第19-20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20页 |
·化学发光法 | 第20-21页 |
·电化学法 | 第21-22页 |
·NO分子荧光探针法 | 第22-24页 |
·三氧化二氮(N_2O_3) | 第24-25页 |
·稀土配合物的药物作用 | 第25-26页 |
·水杨酸酯及其稀土配合物 | 第26-28页 |
第2章 钇水杨酸甲酯配合物对NO的检测及显色反应机制 | 第28-61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59页 |
·高氯酸钇和水杨酸甲酯与NO显色反应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1-32页 |
·NO乙酸丁酯溶液在空气中的反应 | 第32-34页 |
·不同比例的NO和NO_2与水杨酸甲酯、高氯酸钇反应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4-36页 |
·高氯酸钇、水杨酸甲酯及二者的混合物与NO和NO_2混合物的反应 | 第36-37页 |
·水萃取乙酸丁酯中的蓝绿色物质 | 第37-38页 |
·显色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 第38-47页 |
·反应条件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 第47-56页 |
·特征显色反应可能的机理 | 第56-57页 |
·NO的识别和检测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第3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