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书手刻手与贞卜人物浅论--以董作宾五种书风期学说为线索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前言 | 第7-8页 |
| 第一章 研究说明 | 第8-11页 |
| 第一节 贞人、卜人与贞卜人物的称呼问题 | 第8-9页 |
| 第二节 书手与贞卜人物关系从略的问题 | 第9页 |
| 第三节 分期断代学说的采纳问题 | 第9-11页 |
| 第二章 书手与刻手的关系 | 第11-22页 |
| 第一节 对“先书后刻、书为刻作”的存疑 | 第11-21页 |
| 一、就卜骨来说 | 第14-17页 |
| 二、就卜甲来说 | 第17-21页 |
| 第二节 对“书而忘刻”的存疑 | 第21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贞卜人物与卜辞刻手的关系 | 第22-36页 |
| 第一节 对旧有“三种证据”的存疑 | 第22-24页 |
| 一、《周礼》 | 第23页 |
| 二、王占卜辞 | 第23-24页 |
| 三、贞卜人物崇高的社会地位 | 第24页 |
| 第二节 回归字形书体的“五种证据” | 第24-36页 |
| 一、同一贞卜人物的同版刻辞字形书体大体相同 | 第24-26页 |
| 二、同一贞卜人物的同版刻辞字形书体大有不同 | 第26-28页 |
| 三、同一贞卜人物的异版刻辞字形书体大有不同 | 第28-31页 |
| 四、不同贞卜人物的同版刻辞字形书体大体相同 | 第31-34页 |
| 五、不同贞卜人物的异版刻辞字形书体大体相同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36页 |
| 第四章 不同时期的不同书风举例 | 第36-50页 |
| 第一节 (?)组 | 第37-40页 |
| 第二节 宾组 | 第40-42页 |
| 第三节 历组 | 第42-43页 |
| 第四节 出组 | 第43-45页 |
| 第五节 何组 | 第45-47页 |
| 第六节 无名组 | 第47-49页 |
| 第七节 黄组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5页 |
| 第一节 总结 | 第50-51页 |
| 第二节 研究缺失 | 第51-52页 |
| 第三节 后续展望 | 第52-55页 |
| 一、集团分类 | 第52-53页 |
| 二、刻手分类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一、著录 | 第55-56页 |
| 二、专著 | 第56-57页 |
| 三、期刊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