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财政均衡的基本概念 | 第11-16页 |
一、财政均衡的基本定义 | 第11页 |
二、财政均衡产生的政治基础 | 第11-12页 |
(一) 财政联邦制 | 第11-12页 |
(二) 政府职能演化 | 第12页 |
三、财政均衡的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 | 第12-16页 |
(一) 根本目标 | 第12-13页 |
(二) 操作目标 | 第13-14页 |
(三) 直接目标 | 第14页 |
(四) 政策工具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民族地区财政均衡制度考 | 第16-28页 |
一、我国财政均衡制度存在的社会条件 | 第16-20页 |
(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 第16-17页 |
(二) 分税制改革初显成效 | 第17-18页 |
(三) 政策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18-19页 |
(四) 制度基础——公共财政体制目标下的自然延伸 | 第19-20页 |
二、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及均等化思路 | 第20-22页 |
三、我国民族地区财政均衡制度的特殊安排 | 第22-28页 |
(一)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概述 | 第22-24页 |
(二) 分税制改革以来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 第24-25页 |
(三) 1995-2001 年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 | 第25-26页 |
(四)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 第26页 |
(五) 一般性转移支付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民族地区财政均衡实现的障碍 | 第28-35页 |
一、我国财政均衡制度的“过渡性”特征 | 第28-31页 |
二、民族地区财政均衡的障碍分析 | 第31-35页 |
第四章 部分国家的财政均衡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 第35-43页 |
一、德国:以横向转移支付为主的财政均衡体制 | 第35-37页 |
(一) 第一步是增值税的预先平衡 | 第35-36页 |
(二) 第二步是州级之间的直接转移支付 | 第36-37页 |
(三) 第三步是联邦对贫困州的纵向补助 | 第37页 |
二、美国:追求特定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37-39页 |
(一) 有条件拨款 | 第38页 |
(二) 无条件拨款 | 第38-39页 |
三、日本:追求纵向与横向的双向平衡 | 第39-40页 |
(一) 地方交付税 | 第39页 |
(二) 国库支出金 | 第39-40页 |
(三) 地方让与税 | 第40页 |
四、借鉴 | 第40-43页 |
第五章 推动民族地区财政均衡的法制化路径 | 第43-49页 |
一、法制化——实现财政均衡的必然选择 | 第43-46页 |
(一) “政策”抑或“法律”——财政的属性之辨 | 第43-46页 |
(二) 财政均衡法治化选择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 第46页 |
二、民族地区财政均衡法制化努力的方面 | 第46-49页 |
(一) 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 | 第46-47页 |
(二)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 | 第47-48页 |
(三) 尽快完善《预算法》的修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