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影响下的高校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次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大学校园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高校博物馆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8-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校园文化对高校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影响 | 第22-34页 |
| ·高校博物馆建筑综述 | 第22-27页 |
| ·高校博物馆的历史沿革 | 第22-25页 |
| ·高校博物馆的功能与分类 | 第25-26页 |
| ·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的差异 | 第26-27页 |
| ·校园文化的层次构成 | 第27-29页 |
| ·物质文化层次 | 第28页 |
| ·精神文化层次 | 第28页 |
| ·制度文化层次 | 第28-29页 |
| ·校园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博物馆特性 | 第29-32页 |
| ·专业科研的教育性 | 第29-30页 |
| ·历史文化的传承性 | 第30-31页 |
| ·校园环境的开放性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高校博物馆的建筑形态塑造 | 第34-58页 |
| ·植根校园环境 | 第34-43页 |
| ·自然环境的尊重 | 第34-38页 |
| ·人文精神的诠释 | 第38-40页 |
| ·历史文脉的表达 | 第40-43页 |
| ·树立文化形象 | 第43-51页 |
| ·标志化的意象形态 | 第44-47页 |
| ·学术化的抽象形态 | 第47-50页 |
| ·多元化的拼贴形态 | 第50-51页 |
| ·挖掘专业特色 | 第51-57页 |
| ·历史考古的传统形态倾向 | 第52页 |
| ·人文艺术的雕塑形态倾向 | 第52-54页 |
| ·科学技术的几何形态倾向 | 第54-56页 |
| ·自然生物的仿生形态倾向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高校博物馆的建筑场所营造 | 第58-74页 |
| ·拓展课堂教育 | 第58-64页 |
| ·展示空间的教学化营造 | 第58-60页 |
| ·公共空间的开放化营造 | 第60-63页 |
| ·观演空间的灵活化营造 | 第63-64页 |
| ·发展校园旅游 | 第64-69页 |
| ·空间场景化叙事 | 第64-68页 |
| ·空间参与化体验 | 第68-69页 |
| ·空间休闲化安置 | 第69页 |
| ·激发校园活力 | 第69-73页 |
| ·空间功能的模糊 | 第70-71页 |
| ·空间逻辑的多重 | 第71-72页 |
| ·空间语义的置换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设计解析 | 第74-82页 |
| ·空间形态塑造 | 第74-77页 |
| ·引入墙体 | 第74-76页 |
| ·空间渗透 | 第76-77页 |
| ·色质选择 | 第77页 |
| ·建筑场所营造 | 第77-80页 |
| ·教育场所营造 | 第77-78页 |
| ·环境场所营造 | 第78-79页 |
| ·多义场所营造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六章 高校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展望 | 第82-90页 |
| ·当前高校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现状 | 第82-84页 |
| ·规划布局的边缘化 | 第82-83页 |
| ·建筑空间的依附化 | 第83页 |
| ·展示空间的单一化 | 第83-84页 |
| ·未来高校博物馆建筑设计的趋势 | 第84-88页 |
| ·由博物馆向博览园区规划发展 | 第84-86页 |
| ·由依附向独立的建筑空间建构 | 第86-87页 |
| ·由单一向多元的展示方式营造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结论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 图片来源 | 第94-96页 |
| 附录一 中国高校博物馆一览表 | 第96-98页 |
| 附录二 高校博物馆调研问卷 | 第98-102页 |
| 附录三 高校博物馆调研问卷汇总(部分) | 第102-108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10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 | 第108-110页 |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