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页 |
第四节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一、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一、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页 |
二、 本文的不足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低碳农业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第一节 低碳农业的含义与特点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一、 区域经济系统论 | 第22-23页 |
二、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3页 |
三、 可持续农业理论 | 第23-24页 |
四、 循环农业理论 | 第24页 |
第三节 农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和碳汇分析 | 第24-27页 |
一、 农业生产中能源投入引起的碳排放 | 第24-25页 |
二、 农业生产动植物生长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 | 第25页 |
三、 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碳排放 | 第25页 |
四、 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排放 | 第25-26页 |
五、 农业生产的碳固定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 第27-38页 |
第一节 云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的现实意义 | 第27-30页 |
一、 低碳农业是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 | 第28页 |
二、 发展低碳农业是云南建设现代农业的最终方向 | 第28页 |
三、 发展低碳农业是解决云南人地矛盾的客观要求 | 第28-29页 |
四、 发展低碳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 第29-30页 |
五、 发展低碳农业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 | 第30页 |
第二节 云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30-34页 |
一、 云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 第30-32页 |
二、 云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的可能性 | 第32-34页 |
第三节 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一、 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实践 | 第34-36页 |
二、 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估及实证分析 | 第38-61页 |
第一节 综合评估的基本思路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9-40页 |
第三节 评价体系各指标描述及处理过程 | 第40-43页 |
第四节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3-50页 |
第五节 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评估的实证分析 | 第50-58页 |
一、 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二、 云南省低碳农业评估指标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三、 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 第52-55页 |
四、 资源、环境系统对整个低碳农业系统支持评估状况 | 第55-58页 |
第六节 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子分析 | 第58-61页 |
一、 长时段限制因子 | 第58-59页 |
二、 中时段限制因子 | 第59页 |
三、 短时段限制因子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 第61-70页 |
第一节 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 | 第61-64页 |
一、 减源型农业发展模式 | 第61-62页 |
二、 增汇固碳型农业发展模式 | 第62-63页 |
三、 低碳乡村建设模式 | 第63-64页 |
第二节 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64-65页 |
一、 农民的主体作用 | 第64页 |
二、 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64-65页 |
三、 技术的支撑作用 | 第65页 |
四、 国际合作的桥梁作用 | 第65页 |
第三节 云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5-70页 |
一、 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 | 第65-66页 |
二、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 第66页 |
三、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 第66-67页 |
四、 提高城市化水平 | 第67页 |
五、 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 | 第67-70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专家调查咨询问卷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