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海洋冷量的区域性空调的机理及构建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1页 |
1 概论 | 第21-37页 |
·研究背景 | 第21-23页 |
·区域供冷技术及其沿革 | 第23-27页 |
·区域供冷供热技术 | 第23-24页 |
·区域空调的冷/热源分类 | 第24页 |
·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 | 第24-25页 |
·海水热泵技术的应用背景和方法 | 第25-27页 |
·地下含水层和海洋温度场的分布 | 第27-34页 |
·全球地下含水层分布特征 | 第27-29页 |
·利用地下含水层的功效及影响 | 第29-32页 |
·大气及海洋温度的分布状况 | 第32-34页 |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34-35页 |
·本学位论文的创新点 | 第35-37页 |
2 冷媒水在地下含水层中流动过程的模拟方法 | 第37-54页 |
·冷媒水的流动过程 | 第37-45页 |
·冷媒水运移过程对含水层的要求 | 第37-38页 |
·流动的特征与问题的简化 | 第38-39页 |
·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39-41页 |
·渗流状态的分析 | 第41-45页 |
·冷媒水的热量运移过程 | 第45-48页 |
·地下含水层的矿化度变化过程 | 第48-53页 |
·水动力弥散过程及传质模型 | 第48-51页 |
·传质模型的假设与简化 | 第51-52页 |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3 冷媒水流动过程及其变化 | 第54-67页 |
·冷媒水流动的速度势分布与流线分布 | 第54-56页 |
·流量对运移过程的影响 | 第56-59页 |
·流量对运移范围的影响 | 第56-59页 |
·流量对运移时间的影响 | 第59页 |
·含水层参数变化对运移过程的影响 | 第59-62页 |
·含水层厚度的影响 | 第60页 |
·含水层孔隙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自然渗透流速的影响 | 第61-62页 |
·计算结果分析小结 | 第62页 |
·人工干扰井对流动过程的影响 | 第62-65页 |
·人工疏导井对流动过程的影响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 含水层热量运移的过程分析 | 第67-85页 |
·热量运移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67-73页 |
·热量运移方程及其边界条件 | 第67-68页 |
·热量运移方程的离散方法及其求解 | 第68-70页 |
·方程的计算步骤 | 第70-73页 |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73-84页 |
·温度随时间空间的变化 | 第73-76页 |
·热动力弥散系数的影响 | 第76-79页 |
·岩层热容的影响 | 第79-81页 |
·水力传导系数的影响 | 第8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5 含水层中的咸水淡化过程 | 第85-103页 |
·咸水淡化过程的模拟 | 第85-92页 |
·模拟目的 | 第85-86页 |
·溶质运移方程及其边界条件 | 第86页 |
·方程的数值解法 | 第86-90页 |
·方程系数的确定及计算步骤 | 第90-92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2-102页 |
·矿化度随时间空间的变化 | 第92-97页 |
·分子扩散作用的影响 | 第97-100页 |
·水力传导系数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6 能源利用分析及地质灾害预防 | 第103-116页 |
·能源利用分析 | 第103-109页 |
·地下含水层输运冷量技术方案 | 第103-106页 |
·常规制冷机制冷的方案 | 第106-108页 |
·常规电制冷的方案 | 第108-109页 |
·制冷方案的比较 | 第109页 |
·地质灾害的预防 | 第109-115页 |
·地质灾害的种类 | 第110页 |
·渗透破坏的临界值计算 | 第110-114页 |
·注入水流的速度控制 | 第114-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结论 | 第116-117页 |
·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各项专利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