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区构造演化及遥感找矿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 ·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研究历史 | 第9-12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29页 |
| ·位置及地理概况 | 第15-17页 |
| ·交通位置 | 第15-16页 |
| ·自然地理 | 第16-17页 |
| ·区域地层 | 第17-20页 |
| ·区域构造 | 第20-23页 |
| ·区域构造格局 | 第20-21页 |
| ·褶皱 | 第21-22页 |
| ·断裂 | 第22-23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3-24页 |
| ·区域变质作用 | 第24页 |
|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24-27页 |
| ·磁性特征 | 第24-25页 |
| ·放射性特征 | 第25-26页 |
|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 第26-27页 |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述 | 第29-45页 |
| ·地层 | 第29-32页 |
| ·构造 | 第32-35页 |
| ·褶皱 | 第32页 |
| ·断层 | 第32-35页 |
| ·岩浆岩 | 第35-37页 |
| ·火山岩 | 第35-36页 |
| ·侵入岩 | 第36-37页 |
| ·矿床特征 | 第37-45页 |
| ·矿带、矿体的空间分布 | 第37页 |
| ·矿体特征 | 第37-41页 |
| ·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矿物组合 | 第41-43页 |
|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特征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 第45-54页 |
| ·构造演化时序 | 第45-49页 |
| ·研究区岩浆岩分布特征及运动规律 | 第45-47页 |
| ·研究区岩浆岩发育演化 | 第47-49页 |
| ·基底,盖层的构造型式 | 第49-50页 |
| ·基底构造型式 | 第49-50页 |
| ·盖层构造型式 | 第50页 |
| ·构造体系的发生、发展及形成时期 | 第50-51页 |
| ·构造体系复合分析 | 第51-52页 |
| ·南北向构造与东西向构造的复合关系 | 第51页 |
| ·东西向构造与北西向构造的复合关系 | 第51-52页 |
| ·北西向构造的复合转变 | 第52页 |
| ·矿区铁、铜矿的空间展布与构造体系的关系 | 第52-54页 |
| ·与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关系 | 第52-53页 |
| ·与北西向构造体系的关系 | 第53页 |
| ·与南北向构造体系的关系 | 第53页 |
| ·与地层接触带及断裂带的关系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地质构造信息的提取及解译 | 第54-68页 |
| ·遥感构造解译 | 第54-57页 |
| ·线性构造、环状构造解译 | 第55-56页 |
| ·隐伏构造的解译 | 第56-57页 |
| ·火山机构的解译 | 第57页 |
| ·遥感影像的光学增强和数字处理 | 第57-58页 |
| ·大红山区域遥感影像线环结构特征 | 第58-64页 |
| ·线—环结构总体特征 | 第58-63页 |
| ·线—环构造的地质分析 | 第63-64页 |
| ·大红山铁铜矿矿区遥感影像线—环结构特征 | 第64-66页 |
| ·大红山铁铜矿床的影像线—环构造标志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成矿预测 | 第68-73页 |
| ·矿床成因、成矿模式及预测标志 | 第68-70页 |
|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第68-69页 |
| ·成矿预测标志 | 第69-70页 |
| ·找矿分析 | 第70-73页 |
| 结论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