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前言 | 第10-28页 |
·抗青光眼药物简介 | 第10-11页 |
·碳酸酐酶抑制剂简介 | 第11-13页 |
·碳酸酐酶的分布、结构与功能 | 第11-12页 |
·第一代口服碳酸酐酶抑制剂简介 | 第12页 |
·第二代局部用碳酸酐酶抑制剂简介 | 第12-13页 |
·布林佐胺简介 | 第13-14页 |
·布林佐胺的构效关系 | 第13-14页 |
·布林佐胺的临床应用 | 第14页 |
·布林佐胺作为抗青光眼药物的局限性 | 第14页 |
·研究背景、主要方法及内容 | 第14-28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布林佐胺的合成路线简介 | 第15-16页 |
·合成布林佐胺的单元反应分析 | 第16-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8页 |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3 布林佐胺的合成及工艺研究 | 第29-39页 |
·(S)-3,4-二氢-6-氯-4-羟基-4H-噻吩并(3,2-e)-1,2-噻嗪-1,1-二氧化物(5)的制备 | 第29-32页 |
·反应原理 | 第29页 |
·实验操作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S)-4-羟基-2-(3-甲氧丙基)-3,4-二氢-2H-噻吩并[3,2-e]-1,2-噻嗪-6-氯-1,1-二氧化物(6)的制备 | 第32-33页 |
·反应原理 | 第32页 |
·实验操作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3页 |
·(S)-4-羟基-2-(3-甲氧丙基)-3,4-二氢-2H-噻吩并[3,2-e]-1,2-噻嗪-6-磺酰胺-1,1-二氧化物(8)的制备 | 第33-36页 |
·反应原理 | 第33-34页 |
·实验操作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R)-4-乙胺基-2-(3-甲氧丙基)-3,4-二氢-2H-噻吩并[3,2-e]-1,2-噻嗪-6-磺酰胺-1,1-二氧化物(1)的制备 | 第36-38页 |
·反应原理 | 第36页 |
·实验操作 | 第36-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布林佐胺对映异构体的合成 | 第39-43页 |
·(R)-3,4-二氢-6-氯-4-羟基-4H-噻吩并(3,2-e)-1,2-噻嗪-1,1-二氧化物(11)的制备 | 第39-40页 |
·反应原理 | 第39页 |
·实验操作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0页 |
·(R)-4-羟基-2-(3-甲氧丙基)-3,4-二氢-2H-噻吩并[3,2-e]-1,2-噻嗪-6-氯-1,1-二氧化物(12)的制备 | 第40页 |
·反应原理 | 第40页 |
·实验操作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页 |
·(R)-4-羟基-2-(3-甲氧丙基)-3,4-二氢-2H-噻吩并[3,2-e]-1,2-噻嗪-6-磺酰胺-1,1-氧化物(14)的制备 | 第40-41页 |
·反应原理 | 第40-41页 |
·实验操作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页 |
·(S)-4-乙胺基-2-(3-甲氧丙基)-3,4-二氢-2H-噻吩并[3,2-e]-1,2-噻嗪-6-磺酰胺-1,1-氧化物(2)的制备 | 第41-42页 |
·反应原理 | 第41-42页 |
·实验操作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布林佐胺及不对称还原关环产物5的手性HPLC分析 | 第43-50页 |
·手性液相色谱柱的选型和因素探索 | 第43-44页 |
·测试仪器与条件 | 第43页 |
·试样溶液的制备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4页 |
·布林佐胺及其对映异构体的手性HPLC分析 | 第44-46页 |
·测试仪器与条件 | 第44-45页 |
·试样溶液的制备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6页 |
·不对称还原关环产物5的手性HPLC分析 | 第46-48页 |
·测试仪器与条件 | 第46页 |
·试样溶液的制备 | 第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6 布林佐胺的结构修饰 | 第50-55页 |
·(R)-4-(N-甲酰基乙胺基)-2-(3-甲氧丙基)-3,4-二氢-2H-噻吩并[3,2-e]-1,2-噻嗪-6-磺酰胺-1,1-二氧化物(16)的制备 | 第50-51页 |
·反应原理 | 第50页 |
·实验操作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1页 |
·(S)-4-(Fmoc-甘氨酸酯)-2-(3-甲氧丙基)-3,4-二氢-2H-噻吩并[3,2-e]-1,2-噻嗪-6-磺酰胺-1,1-二氧化物(17)的制备 | 第51页 |
·反应原理 | 第51页 |
·实验操作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页 |
·(S)-4-(Boc-苯丙氨酸酯)-2-(3-甲氧丙基)-3,4-二氢-2H-噻吩并[3,2-e]-1,2-噻嗪-6-磺酰胺-1,1-二氧化物(18)的制备 | 第51-52页 |
·反应原理 | 第51-52页 |
·实验操作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页 |
·4-甲酸酯-2-(3-甲氧丙基)-3,4-二氢-2H-噻吩并[3,2-e]-1,2-噻嗪-6-磺酰胺-1,1-二氧化物(外消旋体,19)的制备 | 第52-54页 |
·反应原理 | 第52-53页 |
·实验操作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4页 |
·2-(3-甲氧丙基)-3-烯-2H-噻吩并[3,2-e]-1,2-噻嗪-6-磺酰胺-1,1-二氧化物(20)的制备 | 第54页 |
·反应原理 | 第54页 |
·实验操作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几点结论 | 第55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55-56页 |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部分化合物结构表征附图 | 第6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