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的民生建设探析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导论 | 第7-19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7-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与选题有关的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9-13页 |
一、与民生和民生问题有关的研究回顾 | 第9-11页 |
二、社会建设和民生建设的相关研究回顾 | 第11-12页 |
三、民族地区的民生和民生建设研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13-17页 |
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 第13-14页 |
二、民生和民生问题 | 第14-16页 |
三、社会建设和民生建设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民生的内涵和思想渊源 | 第19-26页 |
第一节 民生的内涵和渊源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 | 第20-26页 |
一、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 第20-21页 |
二、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实践标准 | 第21-22页 |
三、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22-24页 |
四、胡锦涛的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民族地区的民生历史、现状及其问题 | 第26-33页 |
第一节 民族地区的民生历史和现状 | 第26-30页 |
一、新中国成立前民族地区的民生 | 第26-27页 |
二、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地区的民生 | 第27-28页 |
三、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民生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问题和难点 | 第30-33页 |
一、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不足 | 第30页 |
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 第30-31页 |
三、政府财政能力较为薄弱 | 第31-32页 |
四、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创新和探索 | 第33-42页 |
第一节 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特殊性 | 第33-36页 |
一、行政环境比较特殊 | 第33-34页 |
二、自然环境相对恶劣 | 第34-35页 |
三、经济环境比较落后 | 第35页 |
四、社会环境十分复杂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创新和探索 | 第36-39页 |
一、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 第36-37页 |
二、以缩小发展差距与消除贫困为目标 | 第37-38页 |
三、以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为要求 | 第38页 |
四、以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为支撑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方针和原则 | 第39-42页 |
一、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基本方针 | 第39页 |
二、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原则 | 第39-42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 第42-53页 |
第一节 加快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 第42-45页 |
一、继续开展对口支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 第42-43页 |
二、推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 第43-44页 |
三、加快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增强民族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第45-46页 |
一、增强服务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 第45页 |
二、提高服务水平,培养民族干部 | 第45-46页 |
三、转变传统作风,增强自主意识 | 第46页 |
第三节 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 | 第46-50页 |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第47页 |
二、建立健全就业与社会保障机制 | 第47-48页 |
三、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 第48-49页 |
四、实现面向全民的医疗卫生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对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进一步反思 | 第50-53页 |
一、加快民族社会的分层与整合 | 第50页 |
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第50-51页 |
三、构建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