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8页 |
|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 深入民间实地调查 | 第10页 |
| 2. 进入企业获取资料 | 第10页 |
| 3. 结合设计艺术学和民艺学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 一、栖霞棒槌花边的历史源流 | 第11-20页 |
| (一) 花边综述及栖霞棒槌花边溯源 | 第11-13页 |
| (二) 棒槌花边在中国的发展 | 第13-18页 |
| 1. 随传教士进入烟台 | 第13-14页 |
| 2. 棒槌花边落户栖霞并开花结果 | 第14-16页 |
| 3. 建国至今的起起落落 | 第16-18页 |
| (三) 栖霞棒槌花边的现状 | 第18-20页 |
| 1. 艺术性的渐失 | 第18页 |
| 2. 传承出现危机 | 第18-20页 |
| 二、棒槌花边的艺术特点 | 第20-25页 |
| (一) 中西合璧的风格 | 第20-22页 |
| 1. 中西合璧的造型 | 第20-21页 |
| 2. 中西合璧的题材 | 第21-22页 |
| (二) 突出的构成之美 | 第22-23页 |
| 1. 几何美 | 第22-23页 |
| 2. 对比和肌理美 | 第23页 |
| (三) 编织过程中的动态美 | 第23-25页 |
| 三、栖霞棒槌花边的工艺制作与图样设计的关系 | 第25-38页 |
| (一) 棒槌花边的工艺流程 | 第25-26页 |
| (二) 棒槌花边的生产流程 | 第26页 |
| (三) 棒槌花边的应用范围 | 第26-28页 |
| (四) 棒槌花边图样的相关设计标准 | 第28-29页 |
| (五) 栖霞棒槌花边制作工艺(工种)标准与图样设计标准的比较 | 第29-38页 |
| 1. 批布:(又称为一遍线) | 第30-31页 |
| 2. 密布:(又称为遍半线) | 第31-32页 |
| 3. 其他工艺(工种) | 第32-36页 |
| 4. 工艺制作与图样设计的辩证关系 | 第36-38页 |
| 四、棒槌花边工艺衰落的原因及政府保护措施分析 | 第38-44页 |
| (一) 栖霞棒槌花边工艺衰落的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 1. 缺失优秀的复合型图样设计人才 | 第38页 |
| 2. 受到机器生产的冲击 | 第38页 |
| 3. 艺术性的传承遭遇困境 | 第38-39页 |
| 4. 出口形势的绝对影响 | 第39页 |
| 5. 忽视宣传、民众积极性不高 | 第39-40页 |
| 6. 产业结构的变化加速其衰落 | 第40-41页 |
| 7. 快节奏社会的副作用--“急功近利” | 第41页 |
| (二) 栖霞政府对棒槌花边艺术保护的措施分析 | 第41-44页 |
| 1. 政府的保护计划 | 第41-43页 |
| 2. 目前保护措施取得的成效 | 第43页 |
| 3. 政府保护措施的利弊分析 | 第43-44页 |
| 五、对栖霞棒槌花边的多角度思考 | 第44-51页 |
| (一) 手的舞蹈与心的交流 | 第44-45页 |
| (二) 扎根于民间的文化生态系统 | 第45-46页 |
| (三) 栖霞棒槌花边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 第46-51页 |
| 六、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 附录 | 第54-57页 |
| 附图1(栖霞地图及介绍) | 第54-56页 |
| 附图2 | 第56-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