陉山废矿区综合治理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0-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国外矿山废弃地治理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矿山地质灾害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概况 | 第12-13页 |
| ·矿山废弃地综合利用概况 | 第13页 |
| ·国内矿山废弃地治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研究概况 | 第13页 |
| ·矿山植被恢复治理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矿山废弃地综合利用概况 | 第14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基本治理原则 | 第16-26页 |
| ·地形整理及改良措施 | 第16-21页 |
| ·整理的基本思路 | 第16页 |
| ·地形整理的基本方式 | 第16-21页 |
| ·滑坡的防治措施 | 第21-22页 |
| ·抗滑工程 | 第21页 |
| ·排水工程 | 第21-22页 |
| ·护坡 | 第22页 |
| ·削方减载 | 第22页 |
| ·绿化工程 | 第22页 |
| ·植物选配原则 | 第22-25页 |
| ·植物种类选择原则 | 第22-24页 |
| ·植物配置的原则 | 第24-25页 |
| ·废矿区可持续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 ·自然优先原则 | 第25页 |
| ·资源循环与可持续利用原则 | 第25页 |
| ·生态安全原则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废矿区概况 | 第26-33页 |
| ·区域自然条件 | 第26-27页 |
| ·地理位置与交通 | 第26页 |
| ·气象条件 | 第26-27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页 |
|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 第27-28页 |
|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 ·地质构造 | 第27页 |
| ·地层岩性 | 第27-28页 |
| ·区域社会环境简况 | 第28-29页 |
| ·人口及行政区划 | 第28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8页 |
| ·风景文物保护区划 | 第28-29页 |
| ·环境功能区划 | 第29页 |
| ·矿山开采概况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 第29-33页 |
| ·矿山开采概况 | 第29-30页 |
| ·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 第30-33页 |
| 第四章 陉山废矿区地质灾害治理研究 | 第33-51页 |
| ·废矿区地质灾害特征 | 第33-36页 |
| ·基于Abaqus的边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第36-42页 |
|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第37页 |
| ·计算模型 | 第37-40页 |
| ·参数及荷载选取 | 第40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0-42页 |
| ·陉山废矿区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 第42-51页 |
| ·矿坑被破坏土地的治理方案 | 第42页 |
| ·南侧渣坡治理方案 | 第42-45页 |
| ·废矿区滑坡体理方案 | 第45-48页 |
| ·废矿区高切坡理方案 | 第48-51页 |
| 第五章 废矿区景观设计研究 | 第51-59页 |
| ·设计目标 | 第51页 |
| ·设计理念 | 第51页 |
| ·矿山公园植物配置 | 第51-52页 |
| ·景观小品 | 第52-55页 |
| ·功能分区 | 第55页 |
| ·各功能分区设计方案 | 第55-59页 |
| 第六章 方案实施效益分析 | 第59-61页 |
| ·减灾效益 | 第59页 |
| ·生态环境效益 | 第59页 |
| ·经济效益 | 第59页 |
| ·社会效益 | 第59-6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1-63页 |
| ·本文结论 | 第61-62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个人简历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