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贝尔氧化沟在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4页 |
| ·课题研究的提出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40页 |
| ·水的现状 | 第14页 |
| ·我国水资源与水污染现状 | 第14-17页 |
|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4-15页 |
| ·我国水污染现状 | 第15-17页 |
| ·污水处理与其工艺概况 | 第17-22页 |
| ·污水处理概况 | 第17-20页 |
| ·污水处理工艺概述 | 第20-22页 |
| ·污水处理中涉及的理论 | 第22-30页 |
| ·生物脱氮原理 | 第23-26页 |
| ·生物除磷原理 | 第26-29页 |
| ·生物除磷和生物脱氮之间的矛盾 | 第29-30页 |
| ·氧化沟工艺 | 第30-35页 |
| ·氧化沟系统的组成 | 第31-32页 |
| ·氧化沟的特点 | 第32页 |
| ·氧化沟的类型 | 第32-35页 |
| ·氧化沟的发展趋势 | 第35页 |
| ·奥贝尔氧化沟工艺 | 第35-40页 |
| ·奥贝尔氧化沟的简介 | 第35-37页 |
| ·奥贝尔氧化沟的特点 | 第37-38页 |
| ·奥贝尔氧化沟的发展趋势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县城污水处理厂概况 | 第40-48页 |
| ·进水水量和水质 | 第40-42页 |
| ·工艺流程 | 第42页 |
| ·主要构筑物 | 第42-48页 |
| 第四章 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分析 | 第48-58页 |
| ·检测项目与方法 | 第48页 |
| ·运行效果分析 | 第48-53页 |
| ·COD的去除效果 | 第49页 |
| ·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49-50页 |
| ·TP的去除效果 | 第50-51页 |
| ·BOD_5的去除效果 | 第51-52页 |
| ·SS的去除效果 | 第52-53页 |
| ·污泥沉降比 | 第53页 |
| ·氧化沟不同点处的水质分析 | 第53-56页 |
| ·改造措施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研究 | 第58-82页 |
| ·试验方案 | 第58页 |
| ·试验用水水质 | 第58页 |
| ·试验结果和讨论 | 第58-68页 |
| ·投加聚合氯化铝的效果 | 第59-62页 |
| ·投加硅藻精土的效果 | 第62-66页 |
| ·PAC和硅藻精土去除效果的对比 | 第66-68页 |
| ·工艺参数的调试 | 第68-77页 |
| ·溶解氧 | 第68-75页 |
| ·污泥回流比 | 第75-77页 |
| ·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77-81页 |
| ·进水水量 | 第77-78页 |
| ·PH值 | 第78-79页 |
| ·温度 | 第79-80页 |
| ·营养物 | 第80页 |
| ·初沉池 | 第80页 |
| ·污泥龄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调试后水厂运行结果 | 第82-88页 |
| ·对COD的去除 | 第82页 |
| ·对氨氮的去除 | 第82-83页 |
| ·对TP的去除 | 第83-84页 |
| ·对BOD_5的去除 | 第84-85页 |
| ·对SS的去除 | 第85页 |
| ·污泥沉降比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8-90页 |
| ·结论 | 第88页 |
| ·建议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致谢 | 第94-9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页 |